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 材料

名词解释 材料

1.应力: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内力。

2.应变是用来描述物体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对位移。

3.剪切应变:物体内部一体积元上的二个面元之间的夹角的变化。

4.当长方体伸长时,侧向要发生横向收缩,横向变形系数μ,称为泊松比。

5.弹性模量E是重要的材料常数,是原子间结合强度的一个标志;与原子间结合力曲线上任一受力点的曲线斜率有关。

6.屈服应力:当外力超过物体弹性极限,达到某一点后,在外力几乎不增加的情况下,变形骤然加快,此点为屈服点,达到屈服点的应力。

7.塑性:使固体产生变形的力,在超过该固体的屈服应力后,出现能使该固体长期保持其变形后的形状或尺寸,即非可逆性能。

8.塑性形变:指一种在外力移去后不能恢复的形变。

9.材料经受塑性形变而不破坏的能力叫延展性
10.晶体中的塑性形变有两种基本方式:滑移和孪晶。

11.晶体受力时,晶体的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发生平移滑动,叫做滑移。

12.晶体受力时,两个晶体或一个晶体的两个部分沿一个公共晶面构成晶面对称的位向关系,叫做孪晶。

13.一些非晶体和多晶体在比较小的应力时,可以同时表现出弹性和粘性,称为粘弹性。

14.如果施加恒定应变ε0,由于弹性模量Er也随时间而降低,此时应力将随时间而减小,这种现象叫驰豫。

15.当对粘弹性体施加恒定应力σ0时,由于弹性模量Ec也随时间而减小,其应变随时间而增加,这种现象叫蠕变。

16.在低于材料断裂韧性的外加应力场强度作用下所发生的裂纹缓慢扩展称为亚临界裂纹生长(SCG)。

17.由外力作用诱发的化学反应导致的裂纹缓慢扩展过程通常称为应力腐蚀裂纹扩展
18.热容:分子热运动的能量随着温度而变化的一个物理量,定义为物体温度升高1K 所需要的能量。

19.将1g质量的物体温度升高1K所需要增加的热量称为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20.物体的体积或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热膨胀。

21.当固体材料一端的温度比另一端高时,热量会从热端自动地传向冷端,这个现象就是热传导。

22.光子在介质中传播的导热过程,称为光子导热。

23.热稳定性指材料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致破坏的能力,又称为抗热震性。

24.抗热冲击断裂性:材料抵抗温度急剧变化时瞬时断裂的性能。

25.抗热冲击损伤性:材料抵抗热冲击循环作用下缓慢破坏的性能。

26.热应力指由于材料热膨胀或收缩引起的内应力。

27.折射:本质是由于光的速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光弯曲的结果。

28.均质介质:光通过时光速不因传播方向改变而变化,材料只有一个折射率
29.介质的光吸收:光透过介质时,会引起电子跃迁或者原子的振动,从而引起能量的损失,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吸收。

30.选择吸收:同一物质对某种波长的吸收系数很大,对另一种波长的吸收很小的现象。

光的选择性吸收使透明材料呈现不同颜色。

31.均匀吸收:在可见光范围内对各种波长的波的吸收程度相同,称为均匀吸收。

随着吸收程度的增加,颜色从灰变为黑色。

32.光波遇到不均匀结构产生的次级波与主波方向不一致,与主波合成出现干涉现象,
使光偏离原来的方向,引起散射。

33.漫反射:光照到粗糙不平的材料表面,发生各个方向的反射。

34.颜色的产生:由于在可见光谱中存在吸收带而产生颜色。

35.本征吸收:晶体受到光照射时,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从价带跃迁到导带。

36.物体的导电现象,其微观本质就是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迁移。

37.离子的迁移伴随着一定的质量变化,离子在电极附近发生电子得失,产生新的物质,
这就是电解效应。

38.晶体中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那么晶体中的势场也具有周期性,称为周期性势场。

39.本征半导体-指纯净的无结构缺陷的半导体单晶。

40.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能建立极化的一切物质。

41.极化:介质内质点(原子、分子、离子)正负电荷重心分离,从而转变成偶极子。

42.介电损耗: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引起介质发热,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称为介
电损耗。

43.介质的击穿:当电场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介质由介电状态变为导电状态。

44.介电强度:临界电场强度(击穿电场强度)
45.压电性就是某些晶体材料按所施加的机械应力成比例地产生电荷的能力。

46.电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介质内的质点(原子、分子、离子)正负电荷重心的分
离,使其转变成偶极子的过程。

47.磁化:是指在物质中形成了成对的N、S磁极。

48.磁偶极子:质点运动形成的小圆形电流。

49.偶极子:构成质点的正负电荷沿电场方向在有限范围内短程移动,形成一个偶极子。

50.只有原子中存在未被排满的电子层时,电子磁矩之和不为零,原子才具有磁矩,称
为原子的固有磁矩。

51.抗磁性来源于电子循轨运动时受外加磁场作用所产生的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附
加磁矩,称为抗磁矩。

52.顺磁性主要来源于电子(离子)的固有磁矩。

53.自发磁化:无外磁场的情况下,材料所发生的磁化称为自发磁化。

其本质在于电子
间的静电交换相互作用。

54.铁磁性物质中自发磁化方向一致的微小区域,称为磁畴。

55.相邻畴壁间的过渡层称为磁畴壁。

三、名词解释
7、压电性——某些晶体材料按所施加的机械应力成比例地产生电荷的能力。

8、电解效应——离子的迁移伴随着一定的质量变化,离子在电极附近发生电子得失,产生新的物质。

9、逆压电效应——某些晶体在一定方向的电场作用下,则会产生外形尺寸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其形变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15、电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能产生极化的物质。

16、极化——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产生感应电荷的现象。

17、电介质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带电质点的弹性位移引起正负电荷中心分离或极性分子按电场方向转动的现象。

18、电子位移极化(也叫形变极化) ——在外电场作用下,原子外围的电子云相对于原子核发生位移形成的极化叫电子位移极化,也叫形变极化。

19、离子位移极化——离子晶体在电场作用下离子间的键合被拉长,导致电偶极矩的增加, 被称为离子位移极化。

20、松弛极化——当材料中存在着弱联系电子、离子和偶极子等松弛质点时,热运动使这些松弛质点分布混乱,而电场力图使这些质点按电场规律分布,最后在一定温度下,电场的作用占主导,发生极化。

这种极化具有统计性质,叫作松驰极化。

松驰极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多发生在晶体缺陷处或玻璃体内。

21、电介质的击穿——电介质只能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以内保持绝缘的特性。

当电场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电介质变成了导体,这种现象称为电介质的击穿,相应的临界电场强度称为介电强度或击穿电场强度。

22、偶极子(电偶极子)——正负电荷的平均中心不相重合的带电系统
23、介质损耗——将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叫介质损耗。

24、顺磁体——原子内部存在永久磁矩,无外磁场,材料无规则的热运动使得材料没有磁性.当外磁场作用,每个原子的磁矩比较规则取向,物质显示弱磁场。

25、铁磁体——主要特点:在较弱的磁场内,铁磁体也能够获得强的磁化强度,而且在外磁场移去,材料保留强的磁性.原因:强的内部交换作用,材料内部有强的内部交换场,原子的磁矩平行取向,在物质内部形成磁畴
27、铁电体——能够自己极化的非线性介电材料,其电滞回路和铁磁体的磁滞回路形状相近似。

30、霍尔效应——沿试样x轴方向通入电流I(电流密度JX),Z轴方向加一磁场HZ,那么在y轴方向上将产生一电场Ey。

31、固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是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态物质。

这些物质或因其晶体中的点缺陷或因其特殊结构而为离子提供快速迁移的通道,在某些温度下具有高的电导率(1~106西门子/厘米),故又称为快离子导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