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父亲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及高质量陪伴建议

父亲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及高质量陪伴建议

父亲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及高质量陪伴建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种,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初高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

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

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

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

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但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

母爱细腻、温柔,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而父爱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

例如,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

另外,在长期感受不到父爱的情况下,很多小男孩为了使自己有机会与父亲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常常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

当然,还有很多小男孩不惜伤害自己,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

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儿子。

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成功地承担“儿子榜样”这一角色。

很多父亲就常常在无意识中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传达给了儿子。

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母亲要求男孩帮自己做一些家务时,男孩就会理所应当地拒绝。

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

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

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

其后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

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中,处置失当,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

曾纪泽就学习外语,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果不其然,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捍卫了国家利益,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

而且相对母亲而言,父亲一般不会溺爱孩子,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

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

所以,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个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

在畅销书《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中,妈妈细数了高中三年爸爸扮演的重要角色,他既是女儿情绪的疏解者,方向的引领者。

作者深情地写道:跟爸爸在一起时间多的孩子,性格相对来说要开朗一些,而且遇到事情会更加理智、坚强。

1.高三每次模拟考试后,先生都会给女儿写一封信,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他特意强调的优化学习方法和制定计划两个方面对女儿帮助最大。

2.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翻看我家存放的《中国国家地理》《读者》等杂志,把其中综述性的文章复印下来,提供给女儿。

每天读报纸,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社评等剪下来作为素材让女儿认真读,女儿受益匪浅。

3.最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把许多资料仔细整理,认真阅读过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吃饭或者接送女儿的时候以聊天的方式传达给女儿,让女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习了。

4.大多数爸爸都比较冷静,这个时候如果爸爸可以把日常事务的侧重点往家里倾斜一点,多过问一些孩子的事情,可以很好地缓解妈妈和孩子的紧张情绪,对孩子备战高考很有益处。

5.相对于妈妈的保守,一般爸爸都比妈妈激进一点,他们会给孩子一个相对高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不是很过分,对孩子就是一种激励,容易帮孩子发展得更好。

6.学理工出身的先生喜欢用数字说话,报志愿的时候,他为了说服女儿报考北大,就把女儿高二以来的各科成绩都做了统计曲线图,让女儿对自己的进步一目了然,从而充满信心地“进军”北大。

如果家里是男孩,爸爸这个时候跟他的交往就应该以两个男子汉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走入社会待人接物和处理各种事务的本领。

而高中女生,已经到了青春期后期,爸爸对女儿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让女儿无论是感情方面还是社会交往方面,都更加深刻地了解男性,为她将来走向社会和婚姻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建议01父母陪伴的五个“坑”父母错误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毁掉了孩子的努力与潜力。

第一个坑:敷衍太过,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陪伴,不只是陪着这么简单。

如果家长一边陪孩子,一边做自己的事情,就等于没有陪伴。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而不是“被陪着”。

第二个坑:耐心太差,没有控制好情绪。

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发脾气,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陪伴,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毒药”。

第三个坑:回应太少,和孩子距离很远。

有些家长很敷衍,不管孩子做什么,一句“好的”“知道了”就应付过去了。

对于3-12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四个坑:说教太多,会使孩子产生厌恶。

说教并非教育,只是一种发泄,一场不负责任的指责。

父母总是说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当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会用情绪保护自己。

第五个坑:期待太高,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并非机器,不是我们付出了爱与关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馈。

教育孩子,不应该抱有太强的功利心。

陪伴孩子,也不能只为了让他考出好成绩。

陪伴是个很复杂的概念,父母陪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

只有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教育。

02孩子需要这五种高质量陪伴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第一种:用心的陪伴。

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

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只有父母用心了,才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种:尊重的陪伴。

不要打击孩子,不要一味指责,不能高高在上,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与信任。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做朋友,我们都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第三种:耐心的陪伴。

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措辞和态度,讲明道理,切忌发火给孩子贴标签。

有些道理我们都懂,但孩子未必就懂,所以要花更多的耐心来教育孩子。

第四种:平常心的陪伴。

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孩子还有很多可能性。

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找到最合适的成长道路。

第五种:共同成长的陪伴。

董卿说过: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过程。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优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的确,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但是,怎么做却是大有学问的!怎样陪伴算得上有效且有利于孩子学习成长呢?1-9年级的建议都整理齐全了!越早开始执行效果越好,现在看到还不晚!小学一、二年级1.书写习惯如果不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等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再去纠正,会让孩子做作业的效率直线下降,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2.关注做作业的速度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能够反映出学习的认真程度,家长应多多关注,从而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现”“跟自己竞赛”,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分数、名次的追求。

小学一、二年级还要培养孩子每天朗读、写简单日记的习惯。

总之,一定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

小学三、四年级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又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孩子在一、二年级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定要加强,不能放松。

家长可以不用像一、二年级一样坐在旁边陪伴孩子做作业了,他们开始主动积极地接受新知识,但你要教会孩子做计划表、整理错题、做笔记。

做笔记和找重点是相辅相成的,但是要让孩子尽量做到边听边写,记多少算多少,千万不要为了记笔记而错过老师的讲课内容。

小学五、六年级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以后,不用再过问课业细节了,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要在他偶尔犯懒的时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他,在他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时跟他一起寻找方法。

初中阶段从小学到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跨度,无论在学习习惯还是学习方法上,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这个转变中,家长的角色也至关重要。

无论您有多忙,以下这4件事不得不做。

1.增强意识——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聊初中生活。

面对陌生的环境,想要适应真得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时间的长短则和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

这个时候,家长要提防两种极端心态的产生:一是经过假期,觉得初中学习和小学学习一样简单,因此漫不经心;二是对初中学习过于担心,生怕自己会落下。

前者需要家长强调初中学习的重要性,后者则需要家长给予更多鼓励和信心。

2.确立目标——辅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考每年都会有些变化,作为孩子的“大后方”,家长需要在这些方面花些时间和精力,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些官方或教育类的网站,帮助孩子基本确定一个努力的方向,把每一步走得踏实。

3.及早沟通——向任课老师传达孩子的基本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和老师沟通并不是为了“打小报告”或者“探听孩子的底细”,要做到对孩子了如指掌必须通过老师这座桥梁。

这里的老师,除了班主任老师,还有各任课老师,与老师沟通,避免孩子过度偏科,了解孩子的心态变化,并且积极配合老师。

4.找到方法——应对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已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听话”是家常便饭,这个时候,家长需要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

家长不仅要做孩子的镜子,更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多向优秀的家长取经。

初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家长来说,更是重要一步。

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家长,要陪伴得当,和孩子一起成长。

根据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帮助孩子成才、成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