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化遗产,感悟华夏文明
——游览天坛有感天坛(Temple of Heaven)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
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是中国古代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典范。
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
看到了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五千年历史的祖国是何等的伟大啊!不论从它建筑造型还是庙宇文化都反映出我们前辈的聪明才智。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
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它是中国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但如今的天坛有了新的意义象征,它正在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宝贵的科学艺术价值以及优美的园林景观获得了世人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成为各界游客参观游览的旅游胜地。
沿着“中轴”从北往南参观,进入祈年殿,看着三层圆形的木顶,
里面木制细致,外面金碧辉煌,再走出祈年殿,走在丹陛桥远眺祈年殿的外景,突然发现层层叠叠的圆形掩映下,琉璃瓦装饰下的祈年殿分外醒目。
而且看着它圆润大气的构图,蓝色与黄色相间的琉璃瓦与蓝天相得益彰,更有气势。
另外这个建筑最初是皇帝祭天的场所,表达了为百姓祈福、祝愿来年风调雨顺的意义。
现在这座宏伟的建筑也历经岁月沧桑,用它的“圆”----圆润、圆满阐释着对生命、对生活、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走在古代建筑的红墙碧瓦与近代文明,从中细细品味,,能从中体会出“圆”的几层内涵。
首先是“饱满富足”的含义,这既是古代统治者希望达到的愿望,也是最广大、最普通百姓对自己生活最基本的愿望。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广大人民能够不再经受饥饿、风寒,能够吃饱穿暖,这强烈地表达了他们期望实现生活上物质富足、农业生产丰收、家庭人丁兴旺的愿望。
其次是“处世中庸”的含义,“圆”无论从形体还是给人的感受上都是一种平和平稳的印象,“中庸”的最初本义并非现在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好好先生”“做事不出头、不冒尖”甚至是“和稀泥”,而是一种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和本来的客观现实,用一种平和甚至是客观的态度去对待。
这也是“圆”带给我们的感受,生命从一个起点开始,又将回归于生命的最初起源。
还有就是“和谐美好”的含义,如果说它的构建最初是本着“天圆地方”的想法,同时在天坛的主要建筑上也反映出圆与方的“和谐统一”。
比如祈年殿的主要建筑是“圆”,而回音壁又是以三层“方”来构形;还有就是在圜丘中的“圆”与“方”的搭配运用。
而且通过从南向北,微微高起而归于祈年殿的特殊形式,也暗示“高升”“圆
满”的基本想法。
天坛的每一个建筑都十分的精美细致,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都凝结着设计者和建造者的智慧,每一个屋宇都是一部史书,每一块铺地大理石的斑斑伤痕都记录着岁月的辛酸,每一棵翠柏和小草都在向行人述说着过去的历史,这里的点点滴滴都是有着生命力的。
看着他们好像是一座座雕像,其实他们活着的思想却已经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它将在这里依然肩负着这样的任务,传达着属于华夏人自己的文明。
天坛不仅向游客展现了中国古代宏伟的建筑风格、精巧的手工艺,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向人们展示了他数百年经历的风雨历程。
过去的辉煌我们不会忘记,希望发展中的天坛以它独特的华夏文明让更多的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