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力学第四次作业答案

土力学第四次作业答案

1.某地基的地质剖面图描述如下:(自上而下)耕土,厚度h=1.00m ,316.0/kN m γ=;粉质粘土,厚度h=
2.20m ,317.5/kN m γ=;粉土,厚度h=2.60m ,318.9/kN m γ=,320.0/sat kN m γ=;淤泥,厚度h=
3.20m ,317.0/sat kN m γ=;以下为不透水层。

注意,水位线位于地面以下3.20m 处。

(1)计算地面以下深度为1m ,3.2m ,5.8m ,9m 处的自重应力,并绘出分布图。

解:
z=1m,cz σ=16.0kN/m 3*1m=16kPa
z=3.2m,cz σ=16 kPa +17.5 kN/m 3*2.2m=54.5 kPa
z=5.8m,cz σ=54.5 kPa +(20.0-10) kN/m 3*2.6m=80.5 kPa
z=9m :
上部cz σ=80.5kPa +(17.0-10) kN/m 3*3.20m=102.9 kPa
下部cz σ=102.9kPa +10 kN/m 3*(2.60+3.20) m=160.9 kPa
说明:牢记浮重度与饱和重度的关系'sat w γγγ=-。

一般情况下,不用根据不同土层查表得到相对土粒密度。

(2)当地下水位降至淤泥顶面时,计算地基中的自重应力,并绘出分布图。

解:z=1m,cz σ =16kPa
z=3.2m,cz σ=54.5 kPa
z=5.8m,cz σ=54.5 kPa +18.9 kN/m 3*2.60m=103.6 kPa
z=9m,上部cz σ=103.6 kPa +(17.0-10) kN/m 3*3.20m=126.0 kPa
下部cz σ =126.0 kPa +10 kN/m 3*3.2m=158.0 kPa 说明:水面高出地面的情况,如果地面土层是透水层,则地面以上的水层不会对土自重应力造成影响
2.某地基如图4-9,地下水位因某种原因骤然下降至▽35.0高程,细砂层的重度为γ =18.2kN/m 3,问此时地基中的自重应力有何改变?
习题4-9图
解:地下水位处:17351kP c a σ=⨯=,
黏土层底:51(1910)160kP c a σ=+-⨯=,
粉质黏土层底:60(18.510)277kP c a σ=+-⨯=,
细砂层底:77(2010)3107kP c a σ=+-⨯=,
地下水位骤然下降至▽35.0高程时:
黏土和粉质黏土层因渗透性小,土体还来不及排水固结,孔隙水压力没有明显下降,含水量不变。

细砂层渗透性大,排水固结块,因水位下降而产生的应力增量很快就转化为有效自量应力.
地下水位处:17351kP c a σ=⨯=,
黏土层底:5119170kP c a σ=+⨯=,
粉质黏土层底:7018.52107kP c a σ=+⨯=,
细砂层底的自重应力为:17319118.5218.23161.6kP c a σ=⨯+⨯+⨯+⨯= 。

3.某场地地表0.5m 为新填土,γ =16kN/m 3,填土下为黏土,γ =18.5kN/m 3,ω=20%,G s =2.71,地下水位在地表下1m 。

现设计一柱下独立基础,已知基底面积A =5m 2,埋深d =1.2m ,上部结构传给基础的轴心荷载为F =1000kN 。

试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 0。

解:
先计算黏土层的有效重度:
基底压力: (考虑基础自重,一般基础等效重度为20kN/m 3) 基底处土的自重应力(原始地表算起,即从黏土层算起): (对于有一定厚度新填土情形,原始自重应力应该从原天然地面算起,故原始基础埋深为0.7m )
基底附加压力:
022211.2210.8kP sz p p a σ=-=-=。

4.如图所示基础基底尺寸为4m*2m ,集中外荷载680F kN =,试求基底平均压力max min p p 、,绘出沿偏心方向的基底压力分布图。

(基础(混凝土、土体)的平均重度为320/kN m )
注意:基底压力包括自重产生的压力以及自重应力。

解:基础(混凝土、土体)的平均重度为320/kN m ,
320/2426801000N G F kN m m m m kN kN =+=⨯⨯⨯+=,
23810.238410006
M e m m N ===<⨯;故为梯形分布 (注意:偏心距e 的计算方式,偏心距并不是图示实际尺寸)
2max min 169.636100060.238(1)(1)/80.38244
N e P kN m lb l ⨯=
±=±=⨯=169.63/80.38kPa 5.某矩形基础的底面尺寸为4m 2.4m,设计地面下深埋为1.2m(高于天然地面0.2m),设计地面以上的荷载为1200KN,基底标高处原有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18KN/m 3。

试求基底水平面1
点及2点下各3.6m 深度M 1点及M 2点处的地基附加应力σz 值(见下图)。

解: 基底压力:1200204 1.21492.44
F G P kPa A ++⨯⨯===⨯ 基底附加压力:0149181131P P d kPa γ=-=-⨯=
点M1:过1点将基底分成相等的两块,每块尺寸为2.4*2

查表得0.108c α=
故有:0220.10813128.3z c p kPa σα==⨯⨯=
点M2:过2点做如下图所示矩形,对矩形ac2d ,
查表得
10.143c α=;
对矩形bc21:
查表得,
20.129c α=,
故1202() 3.7z c c p kPa σαα=-=
6.有相邻两荷载面积A 和B ,其尺寸,相应位置及所受荷载如图所示。

若考虑相邻荷载B 的影响,试求A 荷载中心点以下深度z=2m 处的竖向附加应力z 。

解:
A 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荷载可按均匀布计算,解:A 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荷载可按均匀布计算(对于A 之下的应力,可以参见讲义【例4-6】求解,与本题近似按照均布荷载计算结果影响不大):
()200100/2150kP oA p a =+=,
由/1/11,/2/12,l b z b ====查表得0.084c α=,则:
B 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根据角点法)
由111/6/4 1.5,/2/40.5,l b z b ====查表,并利用线性插值法(或者用公式计算),求得10.237c α=,
由222/4/22,/2/21,l b z b ====查表得20.200c α=,
由333/6/23,/2/21,l b z b ====查表得30.203c α=,
由444/2/21,/2/21,l b z b ====查表得40.175c α=,于是
50.4 2.753.1kP z zA zB a σσσ=+=+=。

7.图所示的基坑,底面积为20×10 m 2,黏土层sat γ=19.6 KN/m 3,求基坑下土层中a 、b (中
点)、c 三点的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总应力,并绘出它们沿深度的分布图。

本题要抓住一点,总应力=土体有效应力+孔隙水压力!!!
解:
首先根据题设已知条件,
a 点总应力:p a =10*2=20
a 点孔隙水压力:u wa =10*2=20
a点有效应力:p0a=0
c点孔隙水压力:u wc=8.5*10=85
c点总应力:p c=(19.6-10)*4+10*6=98.4
那么可以计算c点得有效应力为:
图示为一座平面是L形的建筑物的筏型基础,试按角点法计算地基附加应力的概念分析建筑物上各点A~F中,哪一点的沉降最大?为什么?
答:D点沉降最大,按角点法划分基础D点处在角上的最多,所以影响最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