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红楼梦第一二三回情节梗概PPT
红楼梦第一二三回情节梗概PPT
• “却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 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 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 青埂峰下。谁知此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 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得入选, 遂自怨自艾,日夜悲哀。”(第一回)
•
• 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 过此欲之发现也。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 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夫顽钝者既不幸而 为此石矣,又幸而不见用,则何不游于广莫之 野,无何有之乡,以自适其适,而必欲入此忧 患劳苦之世界?不可谓非此石之大误也。由此 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历史与百二十回 之事实,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
21
诗词赏鉴 •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 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伯读文章。行为偏僻性 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 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 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 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 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周汝昌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 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
玉正纳罕众人都敛声屏气,这来者如此放诞无礼,只见一群媳
妇丫鬟围拥着一与众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的女人进
来,众人介绍说是琏二奶奶,贾母戏称的“凤辣子”。黛玉才
想起母亲曾对自己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
王氏的侄女王熙凤。而与宝玉相见,则在晚饭后,宝黛初见, 木石前盟
两人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两人眼中的对方与别人自然不
3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情节
• 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没有用的 石头丢在青埂峰下,此石头后被一 僧一道带入红尘历练。很久以后, 空空道人经过青埂峰,见石上刻着 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 曹学芹分章回。石头上写着:姑苏 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 庙旁,一日梦见一僧一道在谈论三 生石畔的绛珠草为偿还神瑛侍者的 灌溉之情,要下世还泪之事,便向 一僧一道要宝玉一看,后来甄士隐 因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就 赠银让他赶考。元宵之夜,甄士隐 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 失火,甄士隐带妻子投奔岳父,遭 冷眼,跟道人出家。
瞭望到从具体处说事儿。它一上来先从空空道人、癞头和尚、甄士隐、贾雨
村、冷子兴这些人说起,慢慢介入,它真正要讲的故事是在贾府,是在大观
园。而真正故事的开始是林黛玉来到了贾府—用越剧唱词,就是“天上掉下
个林妹妹”—掉下一个林妹妹,从此各种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刻骨铭心的
故事就开始了。
—— 王女娲炼就的一块顽石,因无才补天而随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 玉)入世,幻化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 “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 四字。”(见第一回)也称“通灵玉”。
7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简评:《红楼梦》 的神话架构
片段
(冷子兴)“……不想隔了十几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胞 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还有许多字迹。你道是新闻不是? ”
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的来历不小。”子兴冷笑道:“万人都 这样说,因而他祖母爱如珍宝。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 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 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独 那太君还是命根子一般。(取名与抓周) ——说来又奇:如今长了十来岁,虽然淘气异常,但聪明乖觉,百个不及 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 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 来色鬼无疑了!”
这首诗明白地表现了「浮生若梦」的意境。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品 味,不难发现其中有 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出世思想。 古人说: 「吴宫花草成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读来岂不是有人事全非之慨 呢?一 生宦海浮沈,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人生于世很难可以摆脱 掉红尘俗事的牵挂,像徐 志摩一样「挥一挥衣袖,不带来一片云 彩。」俗事中还是免不了功名、利禄及家庭的 羁绊。
15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 沉默,观之可亲
• 第二个削肩细腰,(甲侧:《洛神赋》中云“肩若削成” 是也。)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 彩精华,见之忘俗。
•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16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19
诗词赏鉴
•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 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 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 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 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 “谶语”。
9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情节•梗概
情节•重点
贾雨村考中进士,派任县令,来找甄士隐。甄 士隐已不知去向。不久,贾雨村因本性贪酷, 恃才侮上被革职。后来到林如海家,给他女儿 林黛玉当老师。一年后,黛玉的母亲贾氏病逝。 一日,贾雨村在一家小酒馆遇到旧相识古董商 人冷子兴。冷子兴说到了贾雨村同宗贾家宁荣 二府的许多事。他告诉贾雨村,黛玉的母亲贾 氏就是荣府中贾政和贾赦的胞妹,这层关系, 正是贾雨村日后晋升的门路。
• ……这种神话架构,可由空空道人的心 路历程来概述:“因空见色,因色生情 ,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落在 大荒山和太虚幻境,而“色”“情”则 表现在荣宁二府,在大观园中展开。
• ……这种结构,在梦幻与现实交织起来 的时空中去叙述抒情,使整个故事洋溢 着诗化的灵性。神话为意象增添了神圣 感与神秘感。 ————《红楼梦》的神话
• 神瑛侍者 神仙,贾宝玉的前身 关于神瑛侍者,也有说是甄 (真)宝玉前身,而非贾(假)宝玉
• 绛珠仙子 神仙,受神瑛侍者甘露之恩,林黛玉的前身
5
•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曾作过黛玉的老师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人物•解析
• 甄士隐和贾雨村是相对照而写 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 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 意。甄士隐是一个经历了骨肉 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 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 他也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 索。而贾雨村则是一个名利熏 心的无耻文人的典型。 一部《红楼梦》从甄士隐、贾 雨村开始,也以甄士隐、贾雨 村终结,暗寓“真事隐去”、 “假语村言”的意思。
红楼梦
1
关于《红楼梦》
•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 这奈何天.伤怀日 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 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2
关于《红楼梦》
•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说法不定)
•
•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 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 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
6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 名词释义
• 木石前盟
• 一块顽石在投胎入世时曾变为一位神瑛侍者浇灌一颗绛珠仙草,在顽 石下世之前,绛珠仙草为酬报浇灌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的 眼泪还给他。表示贾宝玉与林黛玉前身有缘,林黛玉是木,贾宝玉为 石,黛玉(绛珠仙草)与贾宝玉(神瑛侍者)为木石前盟
•
——王国维
8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简评:《红楼梦》 的神话架构
• ……《红楼梦》 是从无才补天的女娲遗 石的怨天尤人开始,它被僧道携进人间 ,享受荣华富贵,在花团锦簇中享受人 生的悲欢愁苦,历尽劫数,然后回归大 荒山。实际上,《红楼梦》 所遵循的仍 是神话的基本模式,即“出发——历险 ——回归”。以此来显示人生命定之遭 遇,从而显现神界或人生的秩序。
•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 中味?
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 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 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 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 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17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 简评:黛玉进贾府(总纲作用)
• “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即一是贾府这个小说的典型环境,二是生活
在贾府这个地方的贾府人。)
——脂砚斋
• 这种介绍,用的叙述方式,穿插在问答中间,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给一个
立体而不是平面的感觉。
——舒芜
• 《红楼梦》的结构,是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天上说到地上人间,从高处
• 烘云托月、铺陈渲染。这主要体现在中心人物的出场上,如贾宝 玉、王熙凤等。如贾宝玉的出场。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里, 作者用了最大量的文字材料表现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品格,如落胎 含玉、抓周试志等情节,贾雨村的仁恶论、江南甄宝玉的反衬, 而这一切都借助于冷子兴与贾雨村的对话托出,借此突出了宝玉 的叛逆个性和独特的女儿观,这是读者认识宝玉、了解作品倾向 的一个关键所在。然而,这也只是宝玉正式出场前的烘云托月。 第三回又借王夫人嗔怪宝玉的“疯傻”反面写宝玉行为的乖张, 以形成人物正式出场前的期待和悬念。在宝玉正式出场时我们先 闻其声,后见其形:“一语未了,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 进来笑道……”,不仅牵动黛玉的心弦,更打动读者的心灵。然 而刚刚现身的宝玉,却又匆匆离去,这又是文章的拉来推去之法。 等到宝玉更衣后再次现身,作者再才从服饰、肖像、神态各方面 悉心描摹和铺陈渲染,并借《西江月》词二首反训人物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