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编写党史正本的几个

关于编写党史正本的几个

关于编写党史正本的几个问题一、党史正本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内容决定形式,特征规范写法。

认清党史正本的内涵及其特点是写好党史正本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党史正本,就是过去说的党史史稿。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党史研究室,‚史稿"的称谓逐渐为‚正本"所取代。

我认为‚正本‛的称谓更准确一些。

其一,‚正本‛有‚正式的本子"之意,不是未成书的稿子。

其二,‚正本‛有‚正宗的本子‛之意,不是随意编写的假本、野本。

那么,什么是党史正本呢?我自己是这么表述的:党史正本是由党委授权编写、经党委审定出版,完整、系统、真实、准确地记述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的史书。

根据这个内涵,我认为党史正本有6个特征:1、权威性。

首先,党史正本是由党委授权并在党委和政府支持下编写的,是‚官修"。

在设立党史机构后,负责编写正本的是党史机构,或由党史部门牵头组织,最后经党委或党委领导审定。

未经党委授权和审定,任何机构、团体、个人编写的党史著作,都不能算党史正本。

第二,党史正本是党史工作者集体研究编写并获得本级党委认可的党史范本,是研究、运用本地区党史的权威依据。

2、完整性。

党史正本要全景式地记述党的全部历史,包括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发展进程、经验教训,在叙述上可以有详有略,有轻有重,但在历史时段上一段都不能漏,在重要内容上一个都不能少。

比如,不能因为某段历史资料难找或难以把握而不写,也不能只写成绩不写问题,只写成功不写失误。

否则,就不是完整、客观地反映党的历史。

3、系统性。

历史如流水连续不断,似链条环环相扣。

党史正本必须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连续地而不是断续地、有序地而不是紊乱地、上下衔接而不是互相脱节地记述党的历史。

4、真实性。

真实是史书的生命,这是众所周知毋庸赘言的。

党史正本所以‚正",主要正在其史料经过认真严格调查、鉴别、考证,取之有据、真实可信,这是其他史书不可比的。

5、准确性。

党史正本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的两个《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运用辩证唯物之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靠集体的智慧,科学地分析和评价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对每个历史阶段的成绩和问题、成功与挫折、经验和教训,乃至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准确而不是主观臆断、随心所欲的评判和结论。

这也是党史正本与一般史书的主要区别,是正本所以正的重要条件。

6、党性。

党史姓‚党‛,这是党史区别于政史及其他专史的主要特征。

党史正本的编写要牢记这个指导思想,紧紧抓住这条主线,从始至终贯穿党的活动,体现党的领导。

这不是说正本只写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不写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而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及其各项工作中体现出党的领导,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和党委的具体指导。

也就是说,在正本所记述的各项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要注意反映党委开始时是怎样决策和发动的,实施中是怎样组织指导的,始终看见党在其中的作用。

不要把党史写成政史、社会史或行业史。

以上说的党史正本的6个特征,是从理论的角度讲的,从党史正本应当达到的质量要求讲的。

能不能达到这些要求,要靠我们的努力。

二、党史正本的时域跨度编写党史正本,首先碰到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时间跨度,二是地域跨度。

所谓时间跨度,就是各卷从何时写起,到何时止?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既要参考中央、外省的,又要结合本地区党的历史实际。

从全国和各省看,党史正本一般分三卷写,一卷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间跨度从党的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卷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间跨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卷写改革开放时期,时间跨度上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下限有的到上世纪末,有的到2005年。

各卷的时期划分,一卷中央分五个时期,即党的建立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省级有的把建党时期与大革命时期合并,分四个时期。

二卷分几个时期,至今未见样本,但从胡绳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和一些省市党史研究室的二卷编写提纲看,大致分为三至五个时期。

三个时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五个时期是: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拨乱反正时期。

为了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还追溯到党成立前80年的鸦片战争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这些,都为我们党史正本的时段划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但是,由于各地党的发展历史同中有异,不宜照搬照套。

如广西党组织是中共利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条件派党员到广西建立的,其建立和发展与国共合作在广西的实现及大革命在广西的发展几乎同步,紧密相连。

从这个实际出发,我们把党的建立和大革命合为一个时期来写。

广西的解放比全国的解放晚了两个月,正本第一卷的时间下限也顺延了两个月,第二卷的上限时间也因此推迟了两个月。

又如,中央和各省的二卷正本时间下限一般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由于我区在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起步较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还用6年时间进行否定‚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补课,加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共8年,不好与粉碎‚四人帮"部分合并,我觉得可以放到第三卷即改革开放时期,作为第一章即‚拨乱反正‛来写,无论从纠正‚文革‛错误角度还是从为改革开放扫除障碍角度,这都是合理、自然的。

至于各市县党史正本的时间跨度,也应从实际出发掌握。

建党早、党的活动时间长、建国前党史资料丰富的,可以独立成卷。

建党晚、党的活动少、史料单薄的,可以同建国后的党史合并,作第一卷的前面若干章来写。

建国前根本没有党组织的,就不必写。

所谓地域跨度,就是正本的内容覆盖到哪些地区。

对行政区划一直稳定不变的地区,不存在这个问题。

行政区划有变动的地区,则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我区行政区划的变动大体有5类。

一是合并型。

如崇左、扶绥、大新、龙州等县,都是由建国前的几个小县合并而成,现在的桂林市也由原桂林地市合并而成;二是分开型。

如原钦州地区,明朝以后两出两进:明洪武27年(1394年,时称廉州府)由广西划归广东,556年后的1952年划归广西,1955年再划归广东,1965年又划归广西,现在又一分为三。

改革开放后新成立的市也存在这种情况。

如原防城县、贵县、玉林县都一分为三。

三是又分又合型。

如原南宁、柳州、梧州地市,既有部分县分出去建新地市,又有部分县划归所在市;四是裁边补邻型。

即一个县的边远乡划归相邻的县,这种情形为数不少;五是裁边新建型,大化县是典型代表。

这五种类型,各种情况也不尽相同。

如有的合并或分开早一点,有的合并或分开晚一些。

这些地方的党史正本如何写?我看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

大桂林市因为才有8年的历史,可以由市党研室统一领导和组织两套人马,分别把原地市的正本写出来,再从1998年起写新桂林市的正本。

也可以新旧桂林市一起写,桂林地区单独写。

贺州、来宾、崇左三市建市历史更短,可以先集中力量写梧州、柳州、南宁地区。

、崇左、扶绥、龙州等由若干小县合并成的县,因合并历史较长,毫无疑问按现区划来写。

钦州地区的正本,最好由钦州、北海、防城港三方合作写,也可以按现行政区划写。

区划小调整的县份,划出划进区域的党史由哪方写?我看由哪方写或各方都写都可以,但有关各方对所涉及的地区的党史资料和认识必须统一,不能同一事件或人物,史实不一,评判不同,相互打架。

至于大化这样由几个县临边乡镇组建的新县,党史正本应当从新县诞生之日写起,以前的党史由所属的各县去写。

总之,行政区划有变动的地区的党史正本怎么写,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协商解决。

三、党史正本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或著作的编写格式。

不同类型的文章和著作,其体例是不同的。

有的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说清历史,管它什么体例!可是,你不管它,它却要管你!你不讲究史体,就说不清历史的脉络和规律。

我就接触过一些历史书稿,不像历史著作,不像历史资料,不像工作总结,不伦不类。

因此,史书具体写法尽管不拘一格,但体例还是要讲究的。

1、在内容编排上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以编年体为主的体例。

史书按其内容和时间分,可分为通史、专史和断代史,其体裁大体有三种: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纪传体。

党史正本是通史中的专史(就史的性质而言),又是专史中的通史(就内容涵盖面而言),它的编写自然采用史书的体例。

从全国的情况看,基本是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

总体上按时间顺序安排,以编、章、节、目形式,全景式地记述党的历史。

局部中为照顾某些活动、某些事件的完整性,对其集中记述,见其始末。

有的人把这种体例称为以编年为专纪事本末体为辅,有的则称‚时经事纬‛、‚史纵事横‛。

这种体例在正本框架结构中,具体体现为:编、章多用编年体,即按时间先后安排,各编章之间在时间上紧密衔接。

节、目尤其是目,多取纪事本末体,即在一节、一目中集中写完一件事、一项活动,各节、目之间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承接关系,所涉及的事件和活动的发生时间不论先后,可以交叉。

这种手法,在正本中是常见的。

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编与编、章与章之间的时间承接是严格的,但节与节、目与目在时间上多是平行关系。

以第五章‚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为例。

第一节从1924年下半年写起,到1926年10月止。

其中第一目‚席卷全国的五卅风暴‛写到1925年10月;第二目‚省港大罢工‛从1925年6月2日写到1926年10月;第二节‚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从1925年初写到1926年初。

两节两目的时段几乎是同时的。

第十一章‚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中的六节,各节在时段上几乎是相同的,节中各目,尤其是第四节‚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党的建设‛等四目,虽然排序有先后,但时间跨度相同。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决定。

这几项工作在根据地是同时进行、贯穿始终的,不是搞完这项再搞那项,没有先后之分;其次是为了体现这些工作的完整性、系统性。

如人为逐年度分开叙述,就会变得支离破碎。

由此可见,宏观上的编年体与微观上的纪事本末体相结合,是党史正本常用的编写体例。

采用这种体例,既能很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能兼顾历史事件和活动的完整性。

2、在事与人的关系上采用以事带人的体例。

党史正本写的是组织史,不是个人史。

人物只能在记述的事件和活动中出现,与所记述的事件、活动无关或关系甚小的不能出现。

更不能专门立章设目地记述个人的活动,评判个人的功过是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