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分析
【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同为重要的对非援助方,受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影响,双方在对非援助政策上各有特点。
本文试图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对非援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对非援助存在的不足以及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可借鉴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提高我国对非援助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中国;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
非洲大陆蕴含大量能源资源,拥有广阔市场,是大国之间相互制衡的必争之地。
西方将援助作为维持与非洲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意图保持在非洲的影响力。
中国积极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在帮助非洲国家减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研究中,赞誉中国、诟病西方之辞并不少见,许多研究者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带有比较浓烈的感情色彩,所言不免失之偏颇。
笔者力求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就双方对非援助的主要方面进行比较客观的对比研究,探讨中国对非援助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借鉴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有益经验,希望对提高中国对非援助的质量和水平有所裨益。
一、中西方对非援助特点
(一)中国对非援助特点
对非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摒弃任何附加条件
中国对非洲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维护非洲国家自我选择发展模式的权利。
2006年1月《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指出,中国政府将根据自身财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并逐步增加力所能及和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
2.信守承诺
在宣布一系列对非援助项目、做出援助承诺之后,中国政府都积极采取措施落实,从不向非洲国家开“空头支票”,这一点备受非洲受援国的好评。
3.优先考虑非洲的实际需要
中国确定具体援助项目时优先考虑非洲国家的需要。
援助项目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员培训为主,与西方援助形成互补,填补了对非援助的空白。
教育、医疗、减贫等民生项目也是中国对非援助的着力点。
(二)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将援助作为维系对非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形成了自身的特征:
1.援助规模大
西方国家在当今国际援助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
二战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投入超过1万亿美元。
数据显示,2011年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成员国向非洲提供的双边官方发展援助总金额达到326.11亿美元。
2.援助附加政治条件
西方国家在对非洲援助时经常附加政治条件。
只有达到有关民主和良治标准、按其要求改造本国政治经济体系的非洲国家才可获得援助。
一些最需要援助的国家反而可能得不到援助。
在援助资金、技术的同时,西方国家也极力把其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援助”给非洲。
3.重视与各方协调合作
西方国家主张在对非援助领域加强与其他援助方的合作。
他们认为,在发展合作领域,各国的对非援助政策应形成互补,并加强相互协调磋商。
同时,西方国家也十分重视与新兴援助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希望各国能够在一个透明和有序的环境下共同开展援助工作。
二、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比较
1.援助理念
中国将非洲当作重要的合作伙伴,秉承平等互利原则,将对非援助视为双向合作。
而非洲在西方眼中是“失败国家集中地”和“不稳定的源泉”。
西方对非援助总是“高高在上”,认为他们代表了人类最高道德规范并倾向于怜悯他人,对自己的政治经济体系有着极大的信心,因此对非洲国家颐指气使,提出各种要求和附加条件。
对非援助是中国“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而不是”施舍”或“恩赐”。
儒家思想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尊重并相信非洲国家有权力和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非洲的发展不需要“导师”,而是需要真正
意义上的发展伙伴。
西方国家的对非援助是“民主援助”,忽视非洲的实际国情,脱离了非洲的实际需要,因此效果大打折扣;中国的援助则是“民生援助”,因其较为理性务实而使中非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2.援助政策目标
著名国际关系学家摩根索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对外援助,本质都是政治性的,其目标都是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非洲进行援助都不是单纯出于道义的行为。
首先,西方国家提升对非关系是出于各自特殊利益的需要。
美国认为处理好非洲事务有助于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日本、德国加大对非支持力度意在提高其战后国际地位,寻求非洲支持其“入常”;其次,西方国家对非洲进行援助是看中了非洲的丰富资源,希望借援助来加强对非洲的控制,抢夺战略资源;再次,西方国家对非洲提供援助旨在保护本国安全利益。
西方国家认为长期的贫困和战乱使得非洲已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对世界的稳定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因此,西方把非洲作为其推行“民主”理念的重要目的地,使非洲尽量按照自己设定的既有模式发展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尽管我国一直宣称,中国无偿对非提供援助,不同于西方国家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但中国也有自己的利益考虑。
中国与非洲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双方通力协作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影响力。
此外,对非援助可以换取非洲的战略资源,开拓非洲的广阔市场,带动产品出口和对
外投资,从而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援助模式
按照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渠道,可把援助分为多边发展援助和双边发展援助。
前者由多边援助机构提供,后者直接由援助国政府提供。
西方国家对非援助采取双边与多边相结合的方式。
在双边层面,西方各国有各自的援助政策,可以独立提供援助;在多边层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援助组织可与非盟等非洲地区
性组织进行援助合作,协调各援助方的行动。
我国直到1971年重返联合国后才开始参与多边援助,现阶段中国对非援助还是主要以双边的形式进行。
多边援助的优点在于利于整合资源,能够保证大型项目的顺利进行;多方分工协作,援助质量有保证;稳定性更强;但由于多方参与协商沟通,程序较为复杂,必然导致援助耗时较长效率较低。
双边援助也有其自身优势:援助程序简单,方便管理,效率较高,但缺陷在于可发动的资源有限、项目缺乏监督等。
双边与多边发展援助“双管齐下”是国际援助发展的必然趋势。
4.援助执行与管理
西方国家,尤其是dac成员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援助管理和运行机制。
为保证援助政策的效果,发达国家除设立各种高层决策机构外,其援外事务均由独立机构负责,其中以美国国际开发署和英国国际发展部最具代表性。
目前我国对非援助主要由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和商务部分工
负责。
各部门分别负责自己领域内的援助项目。
其中商务部是制定外援政策和规划、组织和实施外援项目与技术合作的主要部门。
在商务部内,针对对非援助的下属部门主要有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西亚非洲司和对外援助司。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援助管理执行机构结构混乱繁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西方国家对非援助对中国的启示
1.设立专门援非机构
中国目前对非援助管理体系与西方的独立援外机构相比在专业性和权威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随着中国对非援助数量的增加,对援助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必要精简现有的对非援助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援助管理执行机构来统筹对外援助事务。
2.加强对援助项目的有效管理
通过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积累,西方已建立起一(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5页)套系统、成熟的对外援助制度体系。
为保证项目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中国应加强对资金流动和项目进展的监督和管理,注重项目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尤其要注重建立项目跟踪与评估机制,完善项目运转的可持续性。
3.重视对非援助的国际宣传
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把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援助炒作成“新殖民主义”、“能源掠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对非援助政策的透明度,及时公开
与援助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让国际社会和非洲民众充分了解中国对非援助的政策目标以及执行情况,以消除偏见和误解。
4.适当发展多边援助,加强国际合作
新形势下,对非援助更加需要多方参与。
因此,中国应该适当把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分歧放在一边,与其他援助方积极加强磋商协作,提高援助的有效性和协调性,更多地积累经验,防止项目重复造成浪费,使对非援助能够更好地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安春英.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中国对非援助[j].国际瞭望,2007(2).
[2]彭沛.略论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j].河南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2008年1月第21卷第1期.
[3]李小云,武晋.中国对非援助的实践经验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第26卷第4期. [4]李小云,唐丽霞等.国际发展援助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黄梅波,郎建燕.主要发达国家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j].国际经济合作,2011(1).
作者简介:
栗萌(1989—),男,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赵彦钦(1990—),女,山西忻州人,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通讯作者:赵建利,女,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乡人口互动与劳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