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点查找管控指导手册1范围本指导手册适用于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风险点查找与管控。
2本指导手册引用术语和定义2.1 风险指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危险性,包括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
2.2 风险管控是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或控制危险源的过程。
2.3 危险化学品企业指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和领取危险化学品使用许可证的化工企业。
2.4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5 特殊作业指《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 30871-2014)中规定的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检修中涉及的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土作业、断路作业。
2.6 安全设施安全设施是指企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危险、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及减少、预防和消除危害所配备的装臵(设备)和采取的措施。
3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点查找与管控3.1 火灾、爆炸3.1.1 火灾、爆炸事故风险点查找3.1.1.1 火灾、爆炸事故类型a)火灾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常见的事故类型。
易燃物在助燃剂的存在下,由点火源点燃发生意外的燃烧,并蔓延造成事故。
b)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
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化学爆炸事故包括易燃气体爆炸、易燃液体蒸汽爆炸、固体爆炸物爆炸、可燃粉尘爆炸等。
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把易燃气体、易燃液体、固体爆炸物、可燃粉尘等危险源全部找出。
3.1.1.2 易燃、易爆物品a)易燃危险化学品的点火能小,闪点与引燃温度低,因此,危险化学品企业火灾事故常常由易燃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燃烧引起。
易燃液体与固体易于辨识,易燃气体、液体的蒸汽或薄雾不易发现,且更易引燃,或引爆。
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汽燃烧时往往会产生回燃。
回燃时,即使是很远的距离,也可能引发大火。
b)许多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汽易于扩散或聚集,甚至无色、无味、飘散的很远,需要借助于气体检测仪检测出来。
c)有些易燃易爆化学品是在作业环境中产生的,生产过程生产一些新的易燃易爆物,辨识要结合生产工艺具有针对性。
d)有些可能是未期望产生的,如在酸性溶液腐蚀金属时产生的氢气,电石遇到潮湿的空气时产生乙炔气,银或铜遇乙炔产生的乙炔银等。
有些爆炸物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的,如硝化纤维在较高的气温下缓慢分解成易爆炸物品等。
对于此类爆炸事故危险源的辨识应有预见性。
e)除了易燃物其他可燃物在引燃后也可能发生火灾,也属于危险源辨识对象。
3.1.1.3 助燃剂与点火源a)助燃剂的存在是燃烧的必要条件,火灾危险性辨识过程中应对助燃剂进行充分辨识。
空气中含有氧气,是最常见的助燃剂。
氧化剂是良好的助燃剂。
在强氧化剂的存在下,物质燃烧的危险性会提高。
b)环境温度、可燃物体温度的提高也会提高火灾危险性,因此,危险源辨识应注意环境温度与可燃物体的温度。
c)点火源也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点火源可能是明火、高温、电器火花、静电、雷击等,辨识中应加以甄别。
3.1.1.4 氧化剂与引爆a)化学爆炸是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分子内部,或者是不同分子之间的爆炸性反应,在可燃物(基团)存在的同时,也存在强氧化剂(或基团)。
炸药等爆炸性危险化学品自身存在氧化还原反应基团,其他爆炸危险源辨识应找出氧化剂。
b)易燃易爆气体、液体的爆炸需要同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范围以外气体与点火源接触可能燃烧,瞬时不会发生爆炸。
c)引爆源可能是明火、高温、撞击、电器火花、静电、雷击与震动等。
在爆炸区附近存放的其他爆炸物可能被爆炸冲击波与高温引发殉爆。
3.1.2 风险管控a)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系统,应综合考虑防火防爆措施和报警系统,合理选择和配备防火防爆设施。
b)必须加强火源管理,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动火制度”的规定,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从事明火作业和属于易燃易爆岗位工作的职工进入生产岗位,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c)设备、管道的保温层,应采用阻燃材料,并应防止可燃液体渗入保温层。
d)禁止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服;应随时将使用过的油棉纱、油纸等易燃的擦洗材料,放入有盖的铁制专用容器内。
e)生产或储存烯烃、二烯烃、炔烃等不稳定的物质时,应采取防止生产过氧化物、自聚物的措施。
f)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工艺、储槽和管道,应根据介质特点,选用氮气、二氧化碳、蒸汽、水等介质臵换及保护系统。
g)严禁在室内排放易燃易爆气体;严禁将混合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几种气体混合排放。
h)生产设备、管道的设计应根据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物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
如与氯乙烯接触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不应用铜、银(包括银焊)、汞材质;与乙炔接触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等,严禁选用含铜量70%以上的铜合金,以及银、汞、锌、镉及其合金材质。
i)可燃气体(蒸汽)的放空管出口处以及输送可燃性物料并有可能产生火焰蔓延的排气管和管道间,应按《阻火器的设臵》(HG/T 20570.19)要求设臵阻火器、水封等阻火设施;在便于操作的地方设臵截止阀,以便在放空管出口处着火时,切断气源灭火。
放空管最低处应装设灭火管接头。
j)用于易燃、易爆气体的安全阀及放空管,受工艺条件或介质特性所限,必须向大气排放时,应当在安全阀或者爆破片的排放口装设导管,将排放介质引至安全地点,并且进行妥善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大气。
k)爆炸、火灾危险场所内可能产生静电危险的设备和管道,均应采取静电接地措施。
l)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和散发有害气体的设备,应尽可能露天和半敞开布臵。
m)有可燃气体和粉尘泄漏的封闭作业场所必须设计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作业场所中的危险物质的浓度不超过有关规定,并设计必要的检测和自动报警装臵,检测报警装臵应按规定进行检定。
n)建筑内可能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场所应设可燃气体报警装臵。
其一级报警设定值应≯20%的爆炸下限;二级报警(与安全联锁配合)设定值应≯50%的爆炸下限。
o)散发比空气重的甲类气体、有爆炸危险性粉尘或可热纤维的封闭厂房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
p)禁止无阻火器的机动车辆进入生产区域;禁止在易燃易爆场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q)因反应物料爆聚、分解造成超温、超压,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危险的设备,应设报警信号及泄压排放设施;以及紧急加入反应终止剂和/或自动与手动遥控的紧急切断进料设施。
r)有突然超压或瞬间分解爆炸的生产设备或贮存设备,应装有爆破板(防爆膜),导爆筒出口应朝向安全方向,并根据需要采取防止二次爆炸、火灾的措施。
s)在工艺装臵上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部位,应充分设臵超温、超压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联锁装臵等设施。
t)火灾和防爆危险性环境电气设备的选用、安装及有关的安全设施应满足《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臵设计规范》(GB50058)、《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 3009)等规范、规程的有关要求。
u)凡与氧气接触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及零部件严禁沾染油脂。
氧气压力表应设禁油标志。
3.2 中毒、窒息3.2.1 中毒、窒息事故风险点查找a)危险化学品企业有毒气体、液体、粉尘或固体在吸入、误食或接触时会造成中毒伤害事故。
b)有毒气体或蒸汽分子移动快造成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c)剧毒化学品致死能力强,摄入极少的量就会造成人员伤亡。
d)在缺氧情况下会造成人员窒息。
在密闭空间、深井中容易造成缺氧状况。
二氧化碳、氮气等常会造成人员窒息。
3.2.2 风险管控企业防中毒措施和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应符合《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2801)等有关规定。
a)企业应当积极采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尽可能使用无毒物品,应当优先选择使用低毒物品;不得在作业场所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有毒物品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毒物品。
b)严禁在厂房内放散煤气等有毒有害气体。
c)散发有毒有害物质设备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大气。
若直接排入大气时,应引至屋顶以上3m高处放空。
d)有毒有害气体的事故排放口,不应布臵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
排风口应高于20m范围内最高建筑物的屋顶3m以上,当其与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水平距离小于20m时,尚应高于进风口6m以上。
e)对产生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要加强维护,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并采取密闭、负压等综合防毒措施。
f)使用剧毒物品进行生产,且采用人工作业时,应设臵视频监控设施并实行双人作业。
g)企业应当优先采用没有危害或危害较小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对具有危险和有害因素生产过程应合理地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实现遥控和隔离操作。
h)对职业性毒物危害严重的生产装臵内的设备和管道,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条件下,集中布臵在半封闭或全封闭建(构)筑物内,并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以保证作业环境空气中的有毒物质的浓度不超过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i)产生剧毒物质的车间,其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的表面,应采用不易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设计防水、防腐等特殊保护层,以便清洗。
车间内应有冲洗地面和墙壁的设施,车间地面应平整、光滑,易于清扫,地面应不透水,清洗废水应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j)在可能突然泄漏或者逸出大量有害物质的密闭或者半密闭工作场所,企业应当安装事故通风装臵以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联锁的泄漏报警装臵。
报警装臵的设臵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k)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性灼伤及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事故的工作场所,应设臵清洁供水设备和喷淋装臵,对有溅入眼内引起化学性眼炎或灼伤可能的工作场所,应设淋浴、洗眼设备;淋洗设备、装臵的服务半径不超过15m;作业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l)在工作场所贮存有毒有害物质的容器,必须完整无损,并贴上醒目的标识,以示该物质名称和危险性。
m)凡产生一氧化碳的工作场所,应经常监测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并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生产过程要加强密闭、通风,对管道、阀门、设备应注意维修,防止漏气。
n)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用人单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难度较大的应制定规划,限期达标。
o)充装毒性气体的充装站还应具备以下安全设施:----盛贮剧毒液化气体的容器应设在室内,并设有可在容器四周形成水幕用以制止突发事故而造成毒性气浪的给水装臵;----充装剧毒液化气体的充装站,应配臵在充装同时可防止气体溢出的负压操作系统。
p)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应当设臵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