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及其影响因素
生殖与发育
4.3.5 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
自由基
✓自由基性质环境毒物 ✓环境毒物与多不饱和 脂肪酸的作用产物 ✓毒物代谢物
⒈蛋白变性 ⒉细胞膜流动性 ⒊酶活性 ⒋细胞肿胀和溶解 ⒌致突变,染色体断裂 ⒍致畸胎
4.3.6 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蛋白质
环境毒物及 共价结合 代谢产物
核酸
加合物
•细胞毒性和死亡 •过敏反应 •致癌作用 •抑制酶活性
根据污染物的暴露特点和中毒发生发展的快 慢,分为急性中毒、亚慢(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 根据毒作用强度和性质判定环境污染物的毒 性大小。
4.2、毒理学常用的剂量概念
1.致死剂量(Lethal dose,LD) 2.半数效应剂量(ED50) 3.最小有作用剂量(MEL) 4.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 5.急性毒作用带(Zac)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烃基 、分子饱和度、 卤素取代、羟基、酸基和酯基、胺基、构型及 有机磷化合物结构与毒性密切相关。
4.4.1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⑴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
碳氢化合物(烷、醇、酮等): 当碳原子数在2~7之间时:
随C数的增加毒性增加 超过一定限度(7 ~9个)后:
随C数的增加毒性下降 当碳原子数相同时:
•细胞毒性 •影响DNA-蛋白 质相互作用 •致突变作用 •激活癌基因
4.3.7选择性细胞致死和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对组织器官的细胞有选择性致死毒性
DNA损伤和 染色体异常
体细胞 生殖细胞
细胞突变和癌变 遗传性疾病 致畸作用
4.4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4.4.1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结构与毒性
研究外源化学物的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通过比较来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作用机理和安全限量范围。
(LD)
剂量(ED50) 剂量(MEL) 剂量(MNEL ) 用带(Zac)
半数效应剂量(ED50)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 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方式与机体接触,引起机
体某项生物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营养元素的剂量-反应关系
斑釉齿指数 龋齿数
12
10 重度 4.0
8
中度 3.0
6
轻度 2.0
极轻度 1.0 4
能。尤其是神经–肌肉接头部
位,直接导致呼吸肌麻痹。
பைடு நூலகம்
4.3.2 细胞膜损伤
✓引起膜组成成份改变 ✓细胞膜流动性改变 ✓引起细胞膜酶活性改变 ✓通过膜蛋白变性,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变化
4.3.2 细胞膜损伤
心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与其毒性
心脏毒素
毒性
4.3.3 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Ca2+
细胞
内 10-7~10-8 mol/L 外 10-3 mol/L
与CAM结合 cAMP作用 激活PKC 离子通道开放
神经转导 肌肉收缩 细胞分化和增值
细胞分泌
4.3.3 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硝基酚、醌、过氧化物、醛类、二恶英、卤化链烷、链 烯和Cd2+、Pb2+、Hg2+等重金属离子均能干扰细胞内钙稳 态, 从而引起细胞损伤或死亡。
4.3.4 干扰细胞能量代谢
代谢酶
4.3.1 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肉毒杆菌毒素的毒作用机理
肉毒毒素特异性地与胆碱能
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表面受体
相结合,经吸附性胞饮而内转
进入细胞内(internalization)。
阻止递质囊泡不能与突触前膜
融合,完全抑制胆碱能神经介
质—乙酰胆碱的释放。
Ca2+
乙酰胆碱释放被抑制,使胆
碱能神经失去信号传导生理功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 性及其影响因素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Paracelsus(16世纪)
➢ What is there that is not poison? ➢ All things are poison and nothing (is) without poison. Solely the dose determines that a thing is not a poison.
4.4.1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⑸ 羟基 -OH
芳香族化合物中引入羟基,分子极性增强,毒 性增加
e.g.
毒性:苯酚 > 苯
苯酚
苯
4.4.1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⑹ 酸基和酯基
酸基一般指羧基(-COOH)和磺酸基(-SO3H),引入 分子脂溶性降低,难以吸收和转运,毒性降低
对眼角膜的刺激作用:丙烯醛>丙醛 丁烯醛>丁醛
丙烯醛
丙醛
丁烯醛
丁醛
4.4.1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⑷ 卤素取代
化学分子结构式中增加卤素,可使分子极性增 加,更易与酶系统结合,从而毒性增强
e.g.
肝脏毒性:CCl4>CHCl3>CH2Cl2>CH3Cl 麻醉作用:CHCl3>CH2Cl2>CH3Cl> CH4
1.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
绝对致死量 半数致死量 最小致死量 最大耐受量
(LD100)
(LD50)
(MLD)
(MTD)
半数致死量(LD50)又称致死中量, 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剂量(
mg/kg)或浓度(LC50)(mg/m3和mg/L )。
2.半数效应剂量
致死剂量 半数效应 最小有作用最大无作用 急性毒作
直链的>支链的;成环的>不成环的
4.4.1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⑵ 烃基
在非烃类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烃基,可使化合物 脂溶性增高,易于透过生物膜,从而毒性增强 烃基结构也可增加毒物分子的空间位阻,从而 使毒性增加或减小
4.4.1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⑶ 分子饱和度
分子中不饱和键增多可使化学物活性增大,毒 性增强 e.g.
4.1、基本概念
1. 毒物 (Toxicant)
按一定条件接触后,以较小的剂量作用机体就 能引起生理、生化功能或正常组织结构的器质性病 理改变,甚至引起死亡的化学物质。
2. 毒性 (Toxicity)
化学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4.1、基本概念
3.中毒(toxication)
外源性化学物质引起机体病理性功能改变或 器质性病变的现象。
0.0 2
0
0.1
1.0
10.0
水中氟浓度(ppm)
饮水中氟浓度与龋齿数、斑釉齿指数的关系
4.3 毒性作用的机理
4.3.1 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受体(receptor)是组织 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激 素或金属离子与配体 (ligand)相结合,形成配 体–受体复合物,引起 毒性效应。
环境污染物尤其是神经毒物和内分泌干扰物,通过 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引起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