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
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矗。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
12月 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
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
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
蒋闻qiang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
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
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
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
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
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今天,我看了妈妈推荐的一部红色电影《西安事变》。
看完后,我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西安事变是讲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劝说蒋介石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劫持了蒋介石,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蒋介石同意抗日的情况下送他回南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本来就没给蒋介石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给他面子,使他没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张将军一样深明大义,为了祖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谏不行的情况下直接用兵谏他的上司蒋介石,让他不得不抗日。
因为他意识到了他的敌人不是共-产-党,而是日军。
所以他一直与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并且不顾蒋介石的劝阻坚持抗日,总结起来,张学良少帅的特点就是敢作敢当,深明大义。
他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对张学良的认识,下面,我再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我的启发是明白了即使在很严峻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正确的做法,并且要果断,不要犹犹豫豫的。
总之,我看了这部电影,真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