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模拟(八)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境界之真,不等于实录、实描、实写。
实录是史家的事,实描是匠人的事,实写是记者的事。
然而即便是史学著述、新闻写作,面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也得有一定的选择与取舍。
艺术境界之所以需要真,乃是基于这样的审美实际:唯有真情实境,才能引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
鉴赏者只有在信以为真的心绪的引领下,才乐于进入艺术审美的过程。
看画,看戏,看小说,尽管观众读者明知这是画的,编的,造出来的,可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虚实真假的心理转换:以虚为实,以假为真。
可见,艺术创作的基点在于,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真实的再创造。
由真而假,由假而真,出发点是真,落脚点在真,“真”的品格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铸炼与提高。
只有懂得艺术真实的这种真正底蕴,才能理解艺术境界之真的领域的广与阔——夸能显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说这不是情感之真?“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讲这不是景物之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佳人之美的真实感难道你会怀疑?艺术实践表明,夸张的美学功能,有如一面以艺术灵性为涂饰的、形制特殊的放大镜,最能突出人、物之真,情、景之真,让人于夸张的境界之中体悟艺术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幻中有真。
比如我国著名的幻想小说《西游记》,通篇以虚幻的境界来敷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似人似佛,亦鬼亦魔,上天入地,惊险离奇,然愈幻而愈觉其真。
尤其孙悟空的形象,他叱咤风云、驱邪去恶的智慧与本领,已经成为体现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最佳典型之一。
这是荒诞化、玄妙化、魔幻化了的人生境界。
似乎作者在巧施艺术的魔法,以期读者能于幻境之中更深刻地体悟世事之真、理想之真。
借用艺术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
梦亦存真。
人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确乎是一位艺术家,具有再现与重塑人生境界的本领。
昔日美好的形象留存于梦境中,永葆青春的情韵。
现实中追索不到的美好事物,会于梦境之中得到圆满的实现。
在中国文艺史上,艺术家借梦以抒情志感者颇多,最有名的当数“临川四梦”①。
《牡丹亭》中二八娇女杜丽娘游园惊梦,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梦境中得到了。
由惊梦而寻梦,这位美丽少女表现出对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休论梦境虚实,即便是梦中有一刻的欢欣,也姑且以虚当实,以幻为真。
她不愿意走出这梦境,她希望永远流连在这梦中。
这使人想起老式戏台的一副对联:“筑斯台悠也久也,观往事梦耶真耶。
”真可说是绝妙地道出了艺术境界的真谛。
(选自邓牛顿《中国美学感悟录·境界篇》,有删节)[注]①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四剧皆以梦境为依托。
1.下列关于“艺术境界之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艺术境界之真,不像史学家那样实录生活,也不像匠人那样如实描摹,也不像新闻记者那样不加取舍地照搬客观事实。
B.真情实境能吸引人,真情实感能打动人,这是艺术境界需要真的根本原因。
鉴赏者往往会在信以为真的心绪的引领下,进入艺术审美过程。
C.艺术境界之真,并非客观再现生活真实,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源于真实,而又归于真实。
D.夸张、魔幻、梦境,均能创造艺术境界之真,这些都是达成艺术境界之真的途径。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们看电影、小说,尽管知道这是虚构的,却依然会被带入其中,这与艺术真实的再创造有很大关系。
B.在艺术创作中,夸张手法能够如实反映人、物、景的某一特点,使人在艺术美的渲染中,感受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C.艺术家构建了夸张的境界,创造了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典型形象孙悟空,体现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创作笔法。
D.作家利用梦境这一艺术手法,在真假虚实中再现和重塑了人生,引导读者流连梦中,以虚当实,进而感悟人生真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借梦境映射现实,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艺术境界之真。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岑参以“百丈”“万里”等夸张手法,突出边塞沙漠奇寒之景,给人如临其境的真实感。
C.《鸿门宴》中,作者司马迁凭借想象还原历史人物的对话、行动,有文学创作的特点,也并不违背史学的纪实原则。
D.《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形象至今仍有其现实典型性,正是由于作者借助魔幻手法来表现人物,开创了魔幻小说的先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两家人和两只狗赵新他们两个是兄弟。
他们两个是邻居。
东院住着哥哥,西院住着弟弟。
两个院落之间是窄窄的一溜荒地。
荒地上长满了杂草,有沙蓬蒿,有马齿菜,有鬼圪针苗,还有铁刺蒺藜。
两年前,哥哥偷偷地把荒地上的界石往西挪了挪,挪了大约有二尺;弟弟发现以后,又偷偷地把界石往东挪了挪,挪了大约有三尺。
为此兄弟两个恶狠狠地打了一架,哥哥被打歪了鼻子,弟弟也被撕破了耳朵。
为此两个人还骂了祖宗,说他们以后谁再答理谁,谁就是狗娘养的!两年来他们没有说过一句话,更没有来往;如果在哪里碰面了,一个拐弯就走,一个掉头而回;拐了弯掉了头还要往地上啐几口吐沫,说是晦气晦气真晦气!乡亲们说他们结下了死仇气,他们立刻更正说不是死仇气而是鬼仇气,我以后做了鬼也和他有仇气!今年开春东院养了一只乳白色的京巴狗,很好看,很好玩;西院见东院养了,自己也马上养了一只。
西院的狗是米黄色,西院说我们什么颜色的狗都可以养,就是不要白的!白的是孝,死了人才戴孝哩!人有仇气,狗没有仇气。
那一白一黄两只狗常常在那片草地上追逐玩耍,跳跃奔袭,有时候如痴如醉地亲吻,有时候抱成一团嬉戏。
那一天那条黄狗欢天喜地跑进东院里来,正要兴致勃勃地和白狗打招呼的时候,被哥哥一脚踢飞。
哥哥怒不可遏地骂道:杂种!想讨我的便宜?瞎了狗眼不是?这一脚正踢在眼上。
狗眼青了,狗眼肿了。
西院的弟弟马上告诉媳妇说:咱的狗肯定是被东院踢伤的,等他的狗来了,你就使劲打,使劲踹,要死的不要活的!东院的狗果然来了。
媳妇才要抡圆了棍子咬牙切齿地打,却发现那团状如雪球的小东西嘴里衔了一根火腿肠。
小东西径直跑到萎靡不振的黄狗身边,把嘴里的东西放下,陪了黄狗卧在一起。
媳妇看见,白狗开始抚慰黄狗,它抬起前腿梳理它的绒毛,挠它的肚皮。
它用舌头舔它的鼻子,舔它的眼睛,舔它的伤痕。
白狗的眼里忽然有了泪水。
那泪水拖得很长很长。
白狗又叼起地上的火腿肠,然后把它送到黄狗嘴里。
媳妇心里一动,扔了手里的棍子。
过了春天到了夏天,又到了盛夏,到了伏天。
伏天太热,村里人晚上睡觉都敞着门子。
那天深夜白狗和黄狗一片狂吠。
哥哥和媳妇说:你听,这狗叫得不相当啊,敢是院里有什么玩意?媳妇说:我害怕,你不要出去!弟弟也和媳妇说:你听,这狗叫得不相当啊,敢是院里有什么玩意?媳妇也说:我害怕,你不要出去!两个男人都没动,结果第二天早晨他们发现,两只狗都被刀子捅死了,黄狗死在了东院,白狗躺在了西边的院里。
哥哥横眉怒目地找到弟弟说:老二,你为什么捅死我的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我饶不了你!弟弟说:老大,你还有脸找我?我的狗为什么死在你的院里?新仇旧恨,两个人动手就打,结果哥哥和弟弟都躺在了地上,一边痛苦地呻吟,一边慢慢地喘息。
后来县公安局捉住了一个小偷儿。
小偷儿交代,他在伏天的一个夜晚,潜入北铺村的东院去偷东西,结果被一白一黄两只京巴狗咬扯得下不了手,一怒之下,他就掏出了刀子。
小偷儿交代,因为他知己知彼,知道东院和西院有很深刻的仇气,在朦胧的月辉里,他顺手把死在地上的白狗扔在了西院,然后逃之夭夭。
这自然是后话。
(原文有删节)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交代兄弟俩的关系及兄弟之间所居住的位置,并特意交代了两个院落之间的一溜荒地,这就为下文兄弟之间争地界埋下了伏笔。
B.“它用舌头舔它的鼻子,舔它的眼睛,舔它的伤痕”,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狗与狗之间的真情。
C.这篇小说以兄弟俩为两只狗之死而造成误会,以至大打出手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弱点,给人以深思。
D.小说还写到了弟弟媳妇,这个人开始有报复心,后来被小狗之间的真情所感动。
在文中作为次要人物对塑造兄弟俩的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
5.小说多处写到了兄弟两家的狗,作用是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觉得小说结尾的“后话”交代有无必要?为什么?请联系小说的情节加以探究。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友贺友直几年前,中国美院请友直去讲学。
许江和梁平波在现场,说起他们的老师叶浅予先生曾对学生们讲:“你们要好好看看连环画,《山乡巨变》《红日》的功夫很深,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临摹一下。
”友直的艺术成就与他的个性和经历分不开。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出身苦。
幼年丧母的他来到上海,当过兵,当过学徒,失过业,挨过饿。
1956年,上海人美社成立,友直进入连环画创作室工作,结束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好日子没过几天,运动开始了,友直成了内控对象。
许多刊物都不再找他组稿,有什么活动他都靠边站,一度还曾被控制行动。
他个人遭受迫害,家庭也受牵连。
红卫兵到他家抄家,荒谬地撬开地板找发报机,闹得家无宁日,胆战心惊。
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在这期间,友直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往来十几次,挑十几担水,装满营地的几只大水缸,任劳任怨,从不间断。
晚年的友直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人们绝想不到他“文革”期间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摧残身心,历尽心酸。
当年人美社创作员,号称有“108将”,在全国连环画界都赫赫有名。
大家在画画领域各有擅长,只有友直精于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
他勤于思考,形成了一套方法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连环画绘画“四小”:小人物、小动物、小动作、小道具,这是他多年创作经验的提炼,也是他幽默底色的秘密和诀窍。
这“四小”,别人在连环画创作实践中也惯常使用,但只有他总结升华,提高到了艺术理论层面。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默记能力强。
一批连环画老友中,我最认可他的默记能力。
他总说“心中有数,才能落笔”。
在连创室,有时创作闲暇,大家聚在一起闲谈,就考他,从来考不倒。
他速写本里的作品,一个轮子几根辐条?一栋房子几个窗户,几道横梁?门能容纳一个人进出,还是两个人进出?眼睛大小?颧骨高低?人的长短?只要他画过,都牢记于心,回答不差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