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2、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这样一幅美景之下,会有怎样的文字呢?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3、提出问题①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明确:归鸟、夕阳、芦苇②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明确: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
“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四、分析诗歌1.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明确:鸟儿归巢,倦了。
2.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明确: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绮丽的想象。
3.问题:“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问题:“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明确: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问题: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明确: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问题: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明确: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了。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六、小结在这首小诗中出现的“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
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
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一瞬”,不过是得益于“阳光”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上的“归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赧。
在这仿佛自然天成,并不经意的收句中,竟也隐含着这样的人生启迪,这无疑又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这首小诗的意蕴空间。
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八、板书设计:秋晚的江上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花牛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生字“罗、眠、霸、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花牛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动物吗?对,就是花牛,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关于花牛的诗,它就是(生齐读课题:花牛歌),这位诗人是(生:徐志摩)二、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三、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
注意字音和节奏。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
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四、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纯真美。
1.接龙读诗歌。
2.这首诗写了什么?花牛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花牛呢?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4.诗人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的不同动作,分别是哪些?结果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坐——压扁了剪秋罗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走——尾巴甩得滴溜溜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5.全诗一共四小节,每节都描写了一个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四个画面。
①指名学生描述每个小节的画面。
②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指导。
6.学生再读全诗,品析诗歌的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清新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意境。
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在配乐声中齐读全诗。
六、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搜集徐志摩相关的诗歌并朗读。
2.仿照《花牛歌》的句式,尝试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花牛歌坐压扁了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走尾巴甩得滴溜溜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3*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巢、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查阅有关秋天景色的诗句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秋天景色的图片)同学们,谁能吟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词?2.除了刚才同学们吟诵的这些古诗,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现代诗,让我们跟着作者刘大白一起去看看秋天的美景吧!(板书课题:秋晚的江上)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三、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
2.听录音,解决生字词,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3.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4.诗歌介绍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生:鸟儿、斜阳、芦苇)5.这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可以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生:秋晚、斜阳——秋天的晚上江上——江面上6.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感受到的画面。
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
四、品味探究1.指名学生朗读。
2.鸟儿要干什么?怎么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3.那鸟儿,尽管是倦了,但在归巢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尽力“驮着斜阳回去”呢?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是不忍将太阳孤单地留在夜色中,是渴望与太阳日夜厮守,不肯有须臾的离别,是害怕黑暗的夜色,而向往永远与光明为伴……)4.“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渲染了绮丽的想象。
5.“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6.“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7.“头白”和“红颜”矛盾吗?不矛盾,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
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一瞬”,不过是得益于“阳光”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上的“归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赧。
8.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欢欣9.带着作者的这种感情齐读诗歌。
五、小结六、作业:有感情地熟读诗歌《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花牛在草地里的图片)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图片中的花牛会在草地上有什么行动?(生讨论回答)它真的如你们所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花牛歌》,看看将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节奏。
2.欣赏配乐朗读,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明确: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3.诗歌描写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明确:诗歌描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各种活动的画面。
4.圈点出体现花牛活动的词语。
明确:坐、眠、走、做梦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花牛活动的几个画面。
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生各抒己见,老师予以评价。
6.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诗歌每小节第一行的句式相近,整首诗语言简单明朗,充满童真童趣。
三、整体提升。
这首诗运用欢快的语言,将草地中花牛的活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崇。
四、作业设计仿照本首诗的句式,创作一首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