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法的精神评价

论法的精神评价

论法的精神》全书共六卷31章,其中上册是三卷19章,下册是三卷12章。

第一卷主要谈法和法的精神的一般概念以及法律和政体性质与原则的关系。

第二卷讲的是法律和国家安全、法律和战争、宪法与政治自由、刑法和国家税收与公民自由的关系问题;第三卷专论法律与气候、土壤、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和习惯的关系。

第四卷谈法律和贸易;第五卷谈法律和宗教的关系,各种部门法的使用范围等问题;第六卷主要追溯法国法律的起源和变革。

第一章是全书内容的高度浓缩,孟德斯鸠通过对法和法的精神的界定,指出了他在后面将要研讨的所有问题。

孟德斯鸠开宗明义,给法下了定义。

他说,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因此,一切存在物——上帝、物质世界、高于人类的“智灵们”、兽类和人类,都有他们的法。

法的本质是理性,不同国家的政治法和民事法只是人类理性的不同适用。

“法的精神”是各种关系的综合。

这些关系:法律和政体的性质及原则的关系,和一国的自然状态的关系,和气候、土壤以及生活方式的关系,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的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的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孟德斯鸠指出,《论法的精神》研讨的正是存在与法律和各种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

第二章探讨法律和政体性质的关系。

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其中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两种。

民主政治的性质是: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贵族政治的性质是: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君主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定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的性质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与各自的性质相对应,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律是建立投票权的法律。

比如,划分有选举权者、规定用抽签的方式选举、选举公开、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等等。

贵族政治的基本法律是用选择的方式选举,由参议会去处理贵族团体所不能决定的事务并筹备贵族团体将决定的事务。

君主政体的基本法律是以贵族作为中间的、附属的权力,并设有法律保卫机构。

专制政体的基本法律是设置一个宰相。

第三章探讨法律和政体原则的关系。

孟德斯鸠首先区分了政体的性质和原则。

他说,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而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

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贵族政体的原则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君主政体的品德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第四章分析了适应各类政体原则的教育的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原则不同,教育的法律也不同。

君主国教育的法律是荣誉,荣誉在社会当中处处在引导着人们;在共和国里,教育的法律是品德,也就是注意激发人们对法律和国家的热爱;在专制国里,教育只把恐怖置于人们的心里,把一些极简单的宗教原则置于人们的精神里而已。

第五章谈论的是立法应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

孟德斯鸠认为,在民主政治中,爱民主政治就是爱平等、爱俭朴,所以应该把爱平等和俭朴作为立法准则,写入法律,由法律来建立平等,培养俭朴。

在贵族政体下,人们的财富很不平等,因此法律应该鼓励宽和的精神,并努力恢复国家在体制上所必然会失去的平等。

在君主政体下,法律的原则也应该是荣誉。

在专制政体下,恐怖、愚昧、沮丧的人民是不需要许多法律的。

所谓法律,仅仅是君主一时的则已。

第六章是各种政体下面、刑法繁简、判决的形式、处罚等的关系。

孟德斯鸠分析道,在君主国,民事法律条文繁复,特殊案例浩繁,司法事务和判决的矛盾也多;在专制国,立法者无法可立,法官无案可判,一切都按君主同一的、绝对的意志办事。

刑法也是一样。

共和国和君主国同属政治宽和国家,它们越是重视公民的荣誉、财富、生命与自由,所以,他们的诉讼程序就越多。

相反,当一个专权的进修,他首先便是想简化法律。

孟德斯鸠还详细考察了各种政体下的控诉、刑罚的轻重、古代法国的法律、日本的法律、罗马法关于刑罚的规定以及一系列具体的刑罚问题。

第七章是政体原则和节减法律、奢侈以及妇女身份问题。

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共和国,奢侈越少,就越完善。

一旦奢侈之风四起,便无品德可言了。

体制不完善的贵族政体以法律规定必需节减,摒弃违背节制精神的奢侈。

在君主国,奢侈是必要的,因为在这里奢侈是人们享受他们从自由所得到的东西,但是它应该把奢侈扩大到一切人。

专制国的奢侈是人们滥用他们从奴役中得到的好处。

孟德斯鸠在此还专门分析了中国的奢侈及其后果。

第八章说的是三种政体原则的腐化。

孟德斯鸠分析道,巨大的成功将使人民骄傲自满起来。

当人民夺去了国家各种权力的时候,民主政治就归于灭亡,“多数人的专制主义”将出现。

当君主政体逐渐剥夺了团体的或城市的特权的时候,君主政体也就腐败了,“一人的专制主义”将出现。

专制主体的原则在性质上就是腐化的东西,所以它是在不断腐化的。

这种内在的地腐化将导致其灭亡。

孟德斯鸠最后还指出了保持三种政体的“极有效的方法”,即:如果从自然特质上说,小国适于共和政体,中等国适宜君主统治,大帝国宜于专制君主治理的话,要维持原有的政体原则,就应该维持原有的疆域。

第九章谈的是法律和防御力量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小的共和国容易亡于外力,大的共和国容易亡于内部的邪恶。

惟有联邦共和国既能抵御外力,也能防止内部腐败。

专制国家可用荒废边境的办法来阻隔外界。

君主国则要设立要塞、驻守军队以保卫国境。

第十章谈的是法律和攻击力量的关系。

孟德斯鸠在此界定了国际法,他指出,攻击力量由国际法加以界定,国际法是国与国相互关系的政治性法律。

他阐述了何谓战争的权利、征服的权利,列举了不同政体的国家进行征服的场合和一些征服的实例。

第十一章名为“规定政治自由的法律和政制的关系”。

它是《论法的精神》中内容最丰富也最重要的一章。

孟德斯鸠正是在此构思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共和政体,从而对西方、对人类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孟德斯鸠首先辩析了什么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存在。

他合乎逻辑地得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必需分立,三权之间又必需相互制衡结论。

他详细地阐述了三种权力具体应该如何划分,各自的权限如何,对其他权力如何制约。

孟德斯鸠还以史为据,追溯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君主国的权力划分状况。

他以砋罗马共和国在极盛时期突然丧失自由、蜕变为暴政为例,详细分析了它在三种权力划分模式中的失误。

第十二章名为“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和公民的关系”,孟德斯鸠在此讨论了自由和公民的关系。

他认为,政治自由是要有安全,或者至少自己相信有安全。

而公民的安全或者说公民自由要靠良好的刑法来保护,所以,孟德斯鸠在此主要阐发了他极有价值姝刑法思想。

主要有:提出了罪刑法定主义和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坚决反对以思想定罪和以不谨慎的言词定罪;主张宗教和刑法相分离,废除宗教法庭,刑罚人道主义;提出了预防犯罪的思想;指出了刑事诉讼法对于公民安全与自由的重要性等等。

第十三章谈论的是赋税、国库收入的多寡和自由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赋税的多少和赋税的性质不能有统一的标准和不变的尺度,它应该视不同政体的性质而定。

从多少来说,国民所享的自由越多,便越可征较重的赋税,国民所受的奴役越重,便越不能不宽减赋税,这是永恒的通则。

从性质来说,人头税较适合于奴役,商品税较适合于自由。

第十四章讨论了法律和气候性质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由于南北方气候的不同,南方人民和北方人民在肌肉、血液等生理上,在对欢乐、疼痛、爱情的感受上,在好奇、上进等心态上都有很大的不。

第十五章讨论了民事权奴隶制的法律和的性质的关系。

孟德斯鸠认为,气候是除了政治制度而外的又一个产生奴隶制的原因。

在天气炎热的国家,人们往往懒惰,缺乏勇气,易于实行奴隶制。

而有的国家,自然的理由就是排除奴隶制的。

第十六章讨论家庭奴隶制的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

孟德斯鸠在此非常详细地列举了不同的气候对于不同地区人们的婚姻制度、妇女的家庭地位、男女双方性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和影响。

进而分析了东西方不同的道德观、贞操观、治家方式和离婚与休婚等。

第十七章讨论了政治奴役的法律和气候的性质。

孟德斯鸠在此章指出,热带民族常因炎热而怯懦,从而使自己沦为奴役。

而寒冷的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是如此。

所以亚欧的北方民族都是从事征战的。

只是他们征战的结果有所不同。

第十八章从气候转到土壤,讨论法律和土壤性质的关系。

孟德斯鸠的观点是,土地贫瘠的地方,人们勤奋、俭朴、勤劳、勇敢和适于战争,他们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

百土地肥沃的地方人们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容易实行“单人统治的政体”。

孟德斯鸠进而分析了在不同土壤上生活的民族所拥有的各种不同的法律。

第十九章讨论了法律和构成一个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和习惯的关系。

孟德斯鸠在此再次强调,所谓一般精神,就是指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先例、风俗、习惯。

在不违反政体原则的限度内,立法者的职责便是遵从民族的精神,遵从他们的礼仪、风俗和习惯。

孟德斯鸠尤其分析了中国人如何实现宗教、法律、风俗和礼仪的结合,其中明显地流露出他对中国人的偏见和蔑视。

第二十章从贸易的本质和特点论法律对贸易的关系。

孟德斯鸠充分肯定了商业贸易,他认为,商业能够治疗破坏性的偏见。

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善良的风俗。

两个国家之间贸易的自然结果是和平。

贸易和抢劫的观念势不两立,但贸易也和某些道德的观念极不相容。

孟德斯鸠具体分析了节俭性贸易的产生和相宜的制度,不正当的专有性贸易、贸易自由等问题,表明了对贸易过程所涉及有关商品的没收、人身的拘禁等一系列法律的看法。

第二十一章从世界贸易的变革论法律与贸易的关系。

孟德斯鸠指出,古今世界情势的变更,引起了贸易变迁。

各民族的需要,相互贸易的范围和贸易的中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非常详细地考察了欧洲从古至今各个主要时代的贸易状况。

第二十三章涉及法律和人口的关系。

孟德斯鸠在此讨论了婚姻法、家庭制度、妻子的合法地位、私生子、父亲在婚姻中的权威、暴政和生育、人口与土地和工艺的关系。

人口的繁殖等问题。

分析了古希腊、罗马和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繁殖人口的法律,最后指出了人口减退的补救办法。

第二十四章开始考察各国国家建立的宗教和法律的关系。

孟德斯鸠首先高度评价基督教,认为基督教让人相亲相爱,是人类最高的福泽。

它和纯粹的专制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比较适宜于宽和的政体。

在基督教分列为天主教和新教以后,孟德斯鸠赞赏新教,指责天主教,批判伊斯兰教。

他认为,新教比较适于共和国,天主教比较适于君主国,而伊斯兰教教比较适于专制政体。

孟德斯鸠辩析了宗教和法律的区别:法律是戒律,宗教是劝说,是内心的指导,因此宗教有必要和道德法规相协调。

宗教和法律的主要倾向是使人成为好公民。

二者作用相互弥补,宗教的约束越少,法律的约束就应该越多。

孟德斯鸠接着讨论了法律怎样纠正虚伪的宗教的谬误,宗教法规怎样消弭政治的弊害,国家的宗教如何适当等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