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块链+场外衍生品技术分析报告

区块链+场外衍生品技术分析报告

年10月28日
目录
一、背景分析 (2)
二、区块链技术在场外衍生品市场中的应用思路 (5)
三、基于区块链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平台技术框架 (6)
1、区块链网络的组织形态 (7)
2、共识机制 (9)
3、智能衍生品合约 (12)
4、系统架构与业务流程 (15)
四、应用区块链技术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改善效果 (18)
1、市场组织与效率 (18)
2、交易对手方信用风险计量与管理 (20)
3、监管与系统风险防范 (21)
五、分析建议 (22)
一、背景分析
场外衍生品指由交易双方直接协商,基于双边授信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包括场外期权、远期、互换和结构化产品等。

场外衍生品合约可个性化定制,交易成本低,合约规模不受场内市场容量的限制,可以较好满足多样化的套期保值和精细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场外衍生品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衔接资本市场上下层级的作用,与现货市场、场内衍生品市场共同构成了纵向整体对冲体系。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背景下,场外衍生品市场具有独特的地位。

场内衍生品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统计,至2018 年12 月,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名义本金为544 万亿美元,市值9.7 万亿美元[1]。

自2015 年以来,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合约品种不断丰富。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2018 年场外证券业务年度开展情况报告》,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2018 年全年共新增场外衍生品交易合计名义本金8,772.06 亿元,未了结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合计共存续名义本金3,466.71 亿元[2]。

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的主要品种为场外期权
和收益互换,自2015 年以来场外期权增长迅速,所占比重日益提高,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市场2015-2018 年度新增与存续交易情况统计见图1。

自2017 年以来,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场外衍生品业务也取得了高速发展,其中,商品类场外期权业务开展最早,发展最快,占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比重最大,至2019 年5 月名义资本金月末存量已突破千亿[3][4][5]。

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场外衍生品名义资本金月末存量统计见图2。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对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以大宗商品为标的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业务正迎来快速发展。

然而,在2008 年金融危机中,场外衍生品,特别是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对系统风险的传导与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前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组织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场外衍生品在提供了一种市场风险对冲手段的同时,又引入了产生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的可能。

其根本原因在于,场外衍生品市场因其自身特点,难以实现类似于场内市场高度中心化和标准化的组织和管理。

从而造成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核心风险:交易对手方信用风险(Counterparty Credit Risk,CCR)在风险计
量和管理方面的困难。

场外衍生品市场似乎是走在一个十字路口,是坚持个性化、定制化、非集中交易的灵活性而无视CCR 的巨大潜在风险,还是彻底走向标准化、场内化,而彻底抛弃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特征,甚至威胁其存在的意义,都是非常困难的选择。

同样是在2008 年,似乎是历史的巧合,随着比特币[6]的出现标志着区块链技术的诞生。

区块链技术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多项重要技术成果,如哈希算法、分布式一致性容错、非对称加密等,的融合创新,被认为是新一代物联网基础设施之一。

在国务院于2016 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区块链技术被列为超前布局的战略前沿技术。

从比特币出现至今,区块链技术已出现诸多重要的变革:不断涌现的新共识算法摆脱了工量证明(Proof of Work,PoW)低效率高能耗的魔咒,可以实现在“不可能三角1”中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灵活取舍;智能合约的出现为区块链网络中的交易规则提供了灵活定制的能力,大幅扩展了其应用前景;跨链技术实现了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的信息、资产的转移,以及互操作性;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则是区块链与云计算的结合,在云端提供了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封装与服务,允许用户基于此定义所需的应用层服务,大幅降低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门槛。

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场外衍生品市场也是区块链技术在传统金融领域实现应用落地的合适场景。

首先,场外衍生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非中心化组织的场景,它不需要像其他许多场景那样,要打破原有的中心化组织模式进行“去中心化”。

相反,通过设计合适的共识机制,可以有效地界定市场各参与者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改善市场组织结构,形成市场运行机制保障下的协作生态。

其次,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存证功能实现了交易数据的可信管理,可为CCR 计量与管理,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监管与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有力的保障。

再者,智能合约[11]的强大表达能力、灵活定制能力、自动执行能力,可以成为场外衍生品合约的技术载体,为交易双方从询价交易到结算支付的完整交易流程提供去中介化2的管理。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巨大前景已受到国际掉期与衍生品组织(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巴克莱银行(Barclays)、巴塞尔委员会(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关注;Numerix、OTCXN、Mindtree 等金融科技企业在这一领域展开了研发或提出解决方案;美国财政部金融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