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工程
硕士培养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求实创新的原则
遵循国际软件人才培养标准,努力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创新。
2、坚持面向需求的原则
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招生计划,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
3、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严格教育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二.培养目标与方向
1、培养目标
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创业与创新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侧重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工程组织与管理能力,外语交流与国际竞争能力。
2、培养方向
基于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分析和对产业人才需求趋势的预测,结合北京大学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设置特点,软件学院设置的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开发、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信息工程监理、移动通信、数据网络、光通信与宽带接入、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工程、移动通信服务终端、数字家庭技术、IT项目管理、IT市场营销、企业创业与创新管理、电子交易、电子政务、金融信息工程、电子通讯、集成系统芯片(SOC)、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测试、集成电路封装、计算机动画、数字艺术技术、游戏设计与编程、影视制作、数字音效等27个方向。
三.课程体系
学院课程体系是一种多层次、多方向、多领域、模块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和前沿技术贯穿学院教学过程始终。
1、多层次
代表课程之间的关联,设置由浅入深,分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领域系统分析四个层次。
2、多方向
指在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这几个学科领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经历和就业方向,有侧重地选修课程;
3、多领域
指每个学生可重点了解1-2个应用领域,学习如何利用软件技术开发适合不同应用领域的软件与系统;
4、模块化
指所有的课程按照模块的方式组织,便于各专业方向的调整和组合。
四.学分
学院采用学分制,每个学生需要完成各系规定的、不同层次的学分。
学院对不同层次的课程要求不同:
A.基础课
B.专业核心课
C.专业选修课
D.领域专业课
E.毕业实习
F.素质教育与前沿技术
G.毕业论文
五.学习时间安排
1、学习时限
学院允许学生在2-5年内完成硕士学业。
2、教学时间
学院每年安排三个学期的教学计划。
其中:
第一学期:9月-次年1月;
第二学期:2月-6月;
第三学期:7月-8月。
六.选课与成绩
1、选课
学院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系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方向,并根据专业方向选课。
学生在试听后决定确认选修或退选课程。
2、合格标准
根据北京大学的规定,硕士生各科考试成绩以70分为及格线。
成绩及格者累加该课程规定学分。
3、单科成绩核定
学院规定,学生单科成绩由案例分析或实践、作业、期末考试等部分综合核定,由教师给出该课程的总成绩。
4、重修
学院规定,学生单科成绩不及格者不累加学分。
学院对所有的课程不安排补考,学生需要重修不及格的课程或选修其它课程(按照课程对应的学分支付费用)。
5、补修
对于在所选专业方向上欠缺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学生,学院建议先补修基础课程。
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记入研究生阶段学分。
新生需参加入学英语测验与专业基础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个人的选课方案与补
修方案。
七.工程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院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工程实践部分超过总教学任务的50%。
学院以三种方式组织学生的工程实践:
1、技能训练
学院设置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滚动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时间选择学习方式。
2、案例研究
每位学生需要根据专业方向选择D类课程,学生要完成至少一个典型应用系统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3、毕业实习
在达到规定的学分后,学生可以进入实习阶段。
实习题目一般来自企业,并在企业中进行。
实习期至少为8个月。
实习结束后,由学院教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小组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定。
八.论文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一般以学生的实习工作为基础,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项目技术报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等。
九.毕业与学位
1、毕业
按照专业方向所选课程单科成绩合格,累加达到各系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含实习),并符合毕业证书授予条件者,授予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
2、学位
修满各系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全部课程合格,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根据专业方向可以分别授予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北京大学项目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
求(试行)
一、论文选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3.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4.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
5.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6.工程设计与实施。
二、论文形式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
论文主要应包括以下部分:
1.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2.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
3.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4.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5.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等;
6.结论;
7.参考文献;
8.必要的附录(包括企业应用证明、项目鉴定报告、获奖成果证书、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论文发表等);
9.致谢。
三、论文内容要求
1.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2.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另要求如下:
(1)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
(2)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4)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附表:论文评审参考标准
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二○○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学位论文标准参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执行,各系具体要求请见学院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汇编。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审评表(工程设计类)
附表:论文评审参考标准
评审项目权重评审内容
1.选题10%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2.文献综述10%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综述水平
3.技术难度与工作量20%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实际工作量不少于一年半
4.设计内容与方法20%设计方案合理,设计结构正确,设计依据详实、可靠,
设计方法体现一定的先进性。
附表完整。
5.知识水平20%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分
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水平
6.成果评价10%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论文写作10%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审评表(研究论文类)
评审项目权重评审内容
1.选题10%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
2.文献综述10%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阅读量、分析与综述水平
3.技术难度与工作量20%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实际工作量不少于一年半
4.技术的先进性15%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新思想、新方法、
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5.理论水平15%理论推导、分析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综合运用基础理论
和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水平
6.成果效益15%论文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成果的学术贡献
7.创新性或独立见解5%创新性成果或独立见解
8.论文写作10%论文的系统性、逻辑性、图文规范性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