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作者:莫泊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叙事时间的分析,理解马蒂尔德可怜的一生
2、通过对悲剧命运的分析,了解造成悲剧的社会性原因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情节设置的巧妙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梳理情节
课文自然分段
1、介绍人物(1-6)
2、收到请柬(7-29)
3、借项链(30-52)
4、失项链(53-85)
5、赔项链(86-106)
6、识项链(107-128)
提问:既然文章围绕项链展开,第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展现人物性格,极其的虚荣;
2、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
1、提问,真正高兴的是哪个时间截点?
2、提问,对于马蒂尔德的一生,你有什么感受?
3、提问,造成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是否有其他原因?
(1)社会的原因
(2)丈夫的原因
整个社会状态皆是虚荣的
4、文章最后马蒂尔德的高兴和得意你是怎样理解的?
5、为什么要设置情节最后才知道项链是假的?
教学反思
曾经上过很多次《项链》,但我认为,今天的效果比较好。
比较好的原因确实在于学习的结果。
要深刻体会马蒂尔德这个人物,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何体会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及悲剧命运?在学生都认为文本很浅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挖深,以什么为线索?
我注意到了叙述时间和马蒂尔德的情绪表达,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果然有了一定的切入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新事物,这些新事物就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在研读文本的时候,有了新的认识。
例如,学生对“从悲痛到平静”的理解,他们会感受到,并非是马蒂尔德不愿意去舞会,她非常想去,然而,得不到丈夫的资助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平静”的话语其实是一种讽刺和挑衅——“谁的妻子比我打扮得好,就让谁去!”,果然,男性的自尊受到了打击,因此,做了一件衣服。
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其他词语也有了新的解读,例如“她陶醉在被人艳羡的云雾里”,有学生说,云雾这一词不仅写出了马蒂尔德虚荣被满足的陶醉感,其实也暗示着她所追求的不过是“云雾”罢了,很有见地!
另外,对“失望”这一词学生们也读出了他们的见解:
失望是因为马蒂尔德不想露出穷酸样而引起的,为了保持她在舞会上的形象,她只能走得远点去“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