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丰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1

广丰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1

广丰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进入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拉开序幕、开局起步的五年。

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通过参阅相关法律法规,走访相关部门,基层实地调研,总结“十三五”工作,思考“十四五”林业发展,形成以下“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一、发展思路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和“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系统思想,按照生态保护优先的要求,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全力做好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打造“绿色纯净广丰”。

二、发展定位以建设“绿色纯净广丰”为目标,严守林地和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引进、推广林业适用技术,开展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良种选育、快繁技术研究,促进全区森林资源总量、质量和均量“三量齐升”,不断提升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着力做好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广丰绿水青山,打造“绿色纯净广丰”林业品牌,推进全区林业高质量发展,跻身全省林业第一方阵。

在“十四五”期间,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62.3%,森林蓄积量年增长3.8%以上,毛竹株数达到0 万根,林地保有量在公顷。

1、建设好绿水青山。

把科学经营森林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具体措施,因地制宜,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坚持造林绿化不松懈,大力实施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实施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和乡村绿化美化改造。

为全域旅游打造森林美景,让广丰森林实现质量高,景观美。

2、保护好绿水青山。

切实保护好我区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筑牢全区生态保护屏障,对森林、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保护,让广丰呈现山长绿、水长流。

3、利用好绿水青山。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将生态优势焕发出经济活力,依托林业可持续发展,巩固提升植树造林、种苗花卉、经济林培育、林下种植等传统产业,突出抓好“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林业生态产业,实现多栽树,不砍树,能致富。

四、发展布局在全国林业发展区划江西省三级区划,江西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的基础上,根据林业特点和广丰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全区规划为“三区一廊”的发展总体布局,即生态保护建设区、近自然培育森林生态修复区、绿色产业建设区和生态廊道,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城乡一体的林业发展体系。

(一)生态保护建设区。

将南部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溪湿地公园、三山森林公园和中心城区5km半径范围规划为生态保护建设区,重点突出森林生态和森林景观建设,增加森林植被,提升森林质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近自然培育森林生态修复区。

将东北部东阳乡、排山镇、吴村镇、五都镇杉溪区域、毛村镇、嵩峰乡、桐畈镇、横山镇关里区域规划为近自然培育森林生态修复区,坚持保证森林面积恒定和永续利用原则,借鉴近年省近自然森林培育示范点经营和推广的组装技术,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潜在的自然特性及其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放弃同龄林和单纯林,采用复合异龄林,维持森林原有的大环境,开展森林近自然培育、修复建设,把生态与经济要求结合起来,实现最合理地保护和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绿色产业建设区。

将永丰街道、芦林街道,丰溪街道、大石街道,下溪街道,湖丰镇,壶峤镇,大南镇,五都镇五都区域,泉波镇、横山镇横山区域、洋口镇、霞峰镇,少阳乡,枧底镇等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乡镇街道规划为绿色产业建设区,以横山镇老虎山油茶基地为辐射中心,重点建设木本油料油茶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果木林,突出发展林下经济和花卉苗木产业,提升科技含量、经营管理水平和品牌创新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生态廊道。

将信江、丰溪河两岸,沪昆高铁、上蒲高速(即将兴建)、320国道、铜钹山旅游公路等区内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可视区域、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为生态廊道建设范围,通过“造、封、补、改、修、管”等综合措施,构建起“自然、多彩、连通”的生态廊道与山水林田一体的健康稳定生态系统。

五、发展举措和建议(一)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积极争取实施长江防护林、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造林补助、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造林困难地绿化、矿区复绿等国土绿化工作,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为全区人民营造优美宜居的环境。

(二)实施森林提质工程,提升森林质量及效益。

积极争取实施国家储备林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开展森林抚育,稳步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及效益。

(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加强林地管理;强化红线保护意识,切实落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确保森林资源稳中有升;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全区森林生态安全。

(四)推进产业发展,兴林富民。

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推进全区林业产业发展,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做到“产、供、销”多措并举,“造、管、加”协调发展。

(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林业发展。

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智能化体系建设,提高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服务保障等体系建设。

六、重点推进项目建议(一)铜钹山自然保护地保护项目以保护好铜钹山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以物种保护为中心向以生态系统保护为中心的途径转变。

统筹推进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加快形成铜钹山地区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生态屏障坚强有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共生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干扰,努力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加强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推进野生动物野外红外线监测体系建设,增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预警能力,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围绕植物物种的收集、引种驯化、栽培利用,开展组织培养、基因保存等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研究。

重点收集和保护铜钹山植物区系的物种,保护铜钹山地区典型生态类型和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将铜钹山建成综合效益显著的世界级大型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基地及科普教育基地。

严禁滥捕乱采和践踏破坏,禁止破坏天然林和自然遗迹,严禁矿产开发。

有序引导现有不符合自然保护区管理要求的建设项目退出。

(二)乡村绿化美化高质量发展项目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精准扶贫,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手段,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恢复、退化防护林修复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下经济、油茶、毛竹等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区域范围内高速公路、高铁等通道两侧,重要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周围等区域全面达到生态优良、林相优化、景观优美的效果;按照“园村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思路,打造一批有特色、有韵味、有活力的绿色宜居家园,争取到2025年实现林业产值翻番,申评省级生态乡镇6个,建成森林村庄20个,打造3-5个最具乡愁、最美生态休闲乡村。

(三)北武夷山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为了实现森林防火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与现代林业建设的一体化,确保政令、信息畅通,提升森林火灾扑救水平,实现森林火灾“安全、有序、高效、打早、打小、打了”的目的,规划建设北武夷山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包括七大体系建设:一是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二是林火阻隔网络体系建设;三是火源管理体系建设;四是林火预测预报监测系统建设;五是瞭望监测体系建设;六是林火扑救通讯系统建设;七是专业队伍准备能力建设。

项目覆盖全区23个乡镇(街道)、2个国有林场。

(四)环黄山松材线虫病防治项目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以保护森林资源为中心,以监测调查为重点,建立比较完善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森林健康培育和科技支撑体系,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全面提升松材线虫病的防控能力,严防松材线虫病传播蔓延,切实维护林业生产安全。

2、目的意义: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树的毁灭性病害,易传染、松树死亡快、难防治、危害大,被称为松树的“癌症”及“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近几年来,该病发展蔓延速度迅猛,危害日趋严重。

为切实保护我区的国土生态安全,推进我区生态建设进入良性发展,保障林产工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健全防治减灾体系,增强快速应变能力,提高防治效率,减轻危害损失;建立健全检疫体系,防止疫情入侵和传播扩散显得尤为重要。

(五)森林康养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地点: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六石岩等省级森林公园。

利用区域内独特的森林生态条件优势,通过“森林+康养+度假”三位一体,将项目区打造成为集森林康养、文化体验、民俗观光、生态旅游、科学考察和休闲养老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

利用铜钹山已建成的原区农民学院大楼、条铺水库水面、条铺林场森林步道、雷公峡漂流、红军医院旧址、红军烈士陵园,大丰源原始天然林,六石岩丹霞地貌、十都大屋、农家乐等现有资源,通过资源转化,实现森林+康养+度假的的产业提升,由一产向三产的升级带动农民收入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