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13-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13-纺织技术
棉花
• 吐鲁番(古代高昌地区)的棉纺织技术。 • 元明以来,棉纺织技术迅速普及。 • 棉花的古称:吉贝,白叠,桐,橦(云南 佤族仍称为“戴”或“白戴”),佛经中 称为“劫波罗”。由于最初是乔木,所以 也称为“木绵”,后来称为“棉”或“木 棉”,宋代开始称为“棉花”。但这与南 方生长的“木棉树”(也叫“英雄树”或 “攀枝花”)。
商代的技术
• 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和发明丝织的国家,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 等文字记载,表明当时的蚕桑丝织业发展 已经很普遍。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和山东益 都苏埠屯商代大墓中均出土玉蚕。殷虚出 土的青铜器上常常发现有细密的平纹绢和 菱形图案织物的印痕。
• 1950年河南安阳大司 空村殷墟出土,距今 3000多年,上有细绢 遗痕,这是因为这件 铜 片当时是用细绢包 裹,绢腐烂后留下了 痕迹。反应当时缫丝 和织绸技术都已达到 很高水平。
棉花
• 第二条途径: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 地区。 • 《后汉书· 西南夷传》载:哀牢夷“有梧桐 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其中哀牢 位于滇南,“梧桐木华”就是棉花。
棉花
• 第三条途径:非洲棉经由中亚传入中国新 疆地区,再到河西走廊。 • 《梁书· 西北诸戎传》:“高昌国,多草木, 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纟卢,名曰白叠子, 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 焉。”高昌就是今日盛产棉花的吐鲁番。 古代高昌生产的棉花是“非洲棉”。
纺车
• 根据纺坠工作原理制 作的单锭手摇式纺车, 由一个锭、一个绳轮 和手柄组成。纺车的 使用提高了纺纱的效 率和质量,并根据织 物的要求,纺制粗细 不同的纱线。
纺车
• 经过不断的改进,单锭改 为多锭,手摇改为脚踏, 脚踏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织 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元 代出现了脚踏五锭麻纺车, 每昼夜能纺二斤纱。还有 以人力、蓄力或水力引动 的大纺车,有三十二枚纱 锭,一昼夜能纺一百斤纱,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纺纱机械。
蚕丝
• 传说,“伏羲氏化蚕”。又传说,黄帝的 妃子西陵氏之女嫘祖首次实现蚕的人工育 化,因此被后人奉为“先蚕”。 • 1926年,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一个 农民发现了半个蚕茧。1958年,在钱山漾 遗址发现丝织品,距今5000年。江苏吴江 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黑陶片上有蚕 的图形。
蚕丝
• 商代的蚕丝织品很多。荀子曾有《蚕赋》。 • 2000多年前养蚕制丝技术传到越南,1800 多年前传到朝鲜和日本,1600年前传到中 亚,1400年前传到欧洲。
纺车
•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 生产率,在一架纺车 上装2~3个锭子两手 用于纺纱,用脚来操 作转动锭子,脚踏复 锭纺车劳动生产率比 单锭提高2~4而坐的“踞织机”,又 叫腰机。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距今 2000多年的纺织贮贝器盖上铸造了一组女 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席地而织的形象。 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 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 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 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 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 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
提花机
• 汉宣帝时(前73~前49),河北钜鹿的陈宝 光妻对提花机进行改进。三国的马钧再次 改进。宋代的大型提花机(楼璹:《耕织 图》中记载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 技术水平堪称世界第一。
纤纤静女, 经之络之, 动摇多容, 俯仰生姿。 ——【汉】 《机妇赋》
提花机与计算机
• 提花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现代电 子计算机发展中程序控制与存储技术的发 明有启示作用。
缫丝车
提花机
提花机
• 提花织造技术出现于4000~3000年。一件 商代铜钺和一件铜觯出土时,人们发现上 面有简单的提花图案(几何形状)。 • 提花技术很复杂,需要很多综片,从十几 片到百余片。“错综复杂”就是这个意思。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而成天下 文(纹)”(《周易集解》585~586页)。 • 马王堆出土的纹绮、纹锦和绒圈锦。绒圈 锦的技术水平很高。
棉花
• 广东和海南岛有一种开花吐絮的灌木,当 地的居民用其花絮纺纱织布。“岛夷卉服, 厥篚织欠”(《尚书。禹贡》)。其中的 “卉服”就是棉布。为与草棉相区别,这 种棉就被称作“木棉”。 • 云南的哀牢山区和澜沧江流域的少数民族 也很早就开始应用棉纺织技术。澜沧江和 珠江流域的纺织技术已经很高,黄道婆就 是把这些技术带回到家乡。
《浪淘沙· 锦》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定晚霞。 ——刘禹锡
缂丝
• 汉代有“通经断纬法”,织出的丝绸叫 “缀锦”。新疆古楼兰遗址出土十余种利 用“通经断纬法”织出的丝织品和毛织品。 • 唐代的缂丝织品还作为送给外国友人的礼 品,日本正仓院保留着唐代赠送的缂丝织 物。 • 宋代的纬线犹如刻镂,故谓之“刻丝”。
纱
• 用于作夏衣。《周礼》中规定,“绿衣素 纱”的“礼服”,贵族头戴的麻冕。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僭越”,用丝织纱 作帽子。 • 马王堆出土丝织纱帽——“漆丽纱”和“素 纱婵衣”。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绛色 “轻容”纱(“纱之至轻者,曰轻容”。 《齐东野语》)比“素纱婵衣”还要精巧。
蜀锦
• 《史记》和《华阳国志》记载,“蚕以蜀为盛, 故蜀曰蚕丛”。 • 甲骨文和《说文解字》中的蜀字就是蚕的异名。 • 蜎蜎者蜀,烝在桑野,榛榛狉狉,缘山遍野。 (《诗经集注· 鸱鴞四章》或《荣县志》) •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三国 志· 蜀志· 诸葛亮传》)
钱山漾遗址的丝织物
• 在此还发现索绪帚状的草帚,证明是当时的 缫丝工具,缫丝要先用沸水煮茧,把丝胶脱 去并散出丝头,然后抽成丝线,因一根丝线 太细,不牢固,所以一般是同时从几个茧子 上合抽成一缕丝线。 • 缫丝工具从最初的手工缫丝发展为手摇缫丝 车和脚踏缫丝车,元代王祯《农书》中的缫 车分南北二式,构造科学,使用便利。
•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商代)铜制的礼器, 这把铜戈是“曲内 戈”,其正反面都留 有平绢和麻布的痕迹, 在戈把的正面还保留 着清晰的雷纹条子花 绮的痕迹。
钱山漾遗址的丝织物
• 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绢 片、丝带和丝线等是最早的丝织品,所用 的丝均为家蚕丝。织物的经密为每厘米52 根,纬密为每厘米48根,每根经纬线由至 少20多个蚕茧缫成,丝缕平直。
• 种葛南山下,葛蔓自成荫。 ——曹植 • 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 ——李白: 《黄葛篇》
苎麻
• 外国人也叫“中国草”。 • 钱山漾出土有苎麻布,其纤维细度和经纬 密度都较高。苎麻可以通过自然发酵脱胶, 《诗经。陈风》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 苎”的说法。这里的池水是一种天然的软 水,且流动慢,太阳一晒水温就升高,对 细菌繁殖很有利。其中的部分细菌以苎麻 的胶质为食物,进而使纤维从苎麻中分离 出来。
蚕
• 蚕的发生期一般从桑树发芽时开始,蚕子 发生时称为催青期、要在空气流通,温、 湿度适当的室内保护12~13天。使蚕子孵 化、孵化出来的蚁蚕只有3mm长,0.5mg 重,经过桑叶饲养30~40天,蚕成熟前长 7.5~9cm。重约4~5g,在整个育蚕期中, 对于湿度通气、饲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 沙和碎叶,到蚕熟后上簇作茧,是一系列 较细致的工序。
三、纺织品
• 罗 • 远古时期,捕鸟的“罗”网(1973年,草 鞋山遗址出土绞经纱的织物)。 • 周代设立“夏官”掌管捕鸟的活动。 • 罗适宜制作夏装和幔帐。“罗纨绮缋盛文 章”(宋玉:《神女赋》)。楚墓出土的 实物是佐证。 • 马王堆出土的朱罗、皂罗、烟色罗等。
• 唐代长安设立织罗作坊。“万里云罗一雁 飞”(李商隐)。 • 宋代的罗纹丝织物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江浙一带的“贡罗”占全国产量的2/3。纹 样极其复杂。
纺织技术
纺织原料 纺织机械 纺织品 黄道婆
一、纺织原料
• 《周礼》中记载,当时已设置专门管理纺织的官 员。 • 葛 是一种藤本植物,藤条可以捆扎东西。葛的 韧皮是最早的纺织植物纤维。韧皮用沸水煮过就 变软,而后就分离出一缕一缕的纤维。其纤维纺 成线,再织成布。 • 传说,尧“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富人穿精细 的葛布(“絺”),奴隶穿粗糙的葛布 (“綌”)。《诗经》中有种植和纺织的地方达 40多处。
区别
• 棉花属于锦葵科,木绵属于木棉科。 • 木棉有棉状短纤维,但不拈取,不可纺纱, 不能织布,只能作枕头的填充物等。 • 中国长期种植的是由亚洲棉培植的中棉, 达数百年;但中棉并非良种,它的纤维不 畅,产量不高。1892年,从美国引进陆地 棉,此后在中国广泛种植,而现在亚洲棉 基本绝迹。
二、纺织机械
玉蚕
•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商代)贵族墓葬中 常以玉制的蚕作为随 葬品,证明三千年前, 中国人民已经十分重 视养蚕丝织。这是 1953年在河南安阳殷 墟中发现的一件雕啄 成形态逼真的玉蚕。
蚕神——嫘祖
• 传说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是轩辕黄帝的妃 子西陵氏,即嫘祖,她偶然发现了蚕在桑 树上吃桑叶,而且蚕结成了茧,于是她把 蚕茧摘下,抽出蚕丝,织成丝绸穿在身上, 并传授养蚕抽丝的方法,被后人供为蚕神。
苎麻
• 春秋时期,精细的苎麻布可以作为礼品。 • 秦汉时期,苎麻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有很大 的提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有几块 精细的苎麻布。其中的胶质极少,多数的 纤维是单个分离的。西汉时,西南少数民 族哀牢人也能生产“阑干”(即苎麻)细 布,有人形容为“织成文章如绫锦”。
苎麻
• 新的加工技术有,用石灰或草木灰煮炼苎 麻,以进行化学脱胶。这不仅使纤维分离 得更精细可以纺更细的纱,织更细的布; 而且大大缩短了微生物脱胶时间,提高了 生产率。 • 宋元时期,脱胶技术又有所发展,发明了 “半晒半浸”的方法。浙江诸暨的“山后 布”,这是驰誉南方的“皱布”。
• 元初的薛景石,《梓人遗制》。 • 其中载4种织机: 华机子(提花机) 立机子(立织机) 布卧机子(织丝麻的木织机) 罗机子(织纱罗的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