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前沿课题

教育技术前沿课题

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综述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更是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本文对国内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培养以及调查研究分别进行了文献梳理,并对以往研究做了综述和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教师研究;国内Review of studies on Chinese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Zhang Juan 10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01202043(Gan Nan Normal University,City Jing zhou [431000],Hu bei,China;)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quality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 indispensable to peopl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that teachers should have. This paper on the teacher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connotation, culture and research conducted literature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and makes a prospect of further.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teacher research; China信息化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话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对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有基础的作用,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者认为信息素养是当今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一、有关文献概况信息素养有时也翻译成信息素质。

因此在使用中国知网进行中文文献的检索时,分别使用信息素养和信息素质进行检索,截止2013年6月20日,以“教师信息素养”为篇名进行全文期刊文献检索时,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文章总共3412篇,以“教师信息素质”为篇名进行全文期刊文献检索时,关于教师信息素质的文章总共3576篇。

同时,在该网以“教师信息素养”进行硕博士论文检索时,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论文总共3631篇,以“教师信息素质”进行硕博士论文检索时,关于教师信息素质的论文总共1615篇。

这些文献按照研究的主题来划分,主要有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培养、评价以及现状调查研究等的方面。

二、关于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综述第一种是把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在横向上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四方面素养。

第二种是把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在横向上分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

把教师的信息素养概况为7个方面:1、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正确理解: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敏感度;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和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

2、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解决, 能确认信息需求, 并有效获取信息。

3、能快速解读信息、评价信息、对信息做批评性思考。

4、能有效吸收\存储、提取、发布、管理信息。

5、能对相关信息整合,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6能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交流。

7、遵守信息道德,懂得维护信息安全。

这7个方面归纳起来就是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第三种是把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在横向上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第四种是把信息素养分为五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评价,但并没有把信息评价单独列出来的原因。

第五种观念是把教学信息素养的独特性凸显出来,如王玉明把教师信息素养概况为:具有信息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数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媒体的整合能力。

第六种是对信息素养从纵向上划分,如祝智庭教授把教师信息素养分为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和科研信息素养。

第七种观念把把教师所处的信息环境以及信息行为也列入到信息素养当中。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于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研究的一些情况:一、研究者对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没有统一的观点,而且一般是但角度去理解教师信息素养,有的从横向上划分,有的从纵向上去理解,也有的加入一些教师专业特点有关因素。

有的甚至结合了教师所处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行为的实际情况来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绝大多数的研究者还是单纯从信息学角度理解教师信息素养,并没有结合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角度去阐释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三、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综述关于教师信息素养该如何培养的问题,不少研究者也进行了探讨有的研究从教师信息素养所涵盖的维度分别提出了培训方法与策略。

如陆晓隽、杨小平,是根据了他们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的理解,然后提出了相应培养策略。

有的研究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提出培养的策略,如王敏从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保障目标的实施、开展目标评价的三个过程来探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策略。

有的研究则是根据教师培养与培训的阶段、模式与途径,提出了不同阶段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策略。

如孙艳、田爱香把教师信息素养分为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作了描述。

于勇对在职阶段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做了说明,即可以通过学位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和自发研修等四种方式培养。

陈松提出了6个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包括专家讲座法、观摩学习法、集中培训法、环境养成法、课题研究法和远程教育法。

有的研究依据教师信息素养所存在的环境,多角度系统性地提出其信息素养的提高策略。

如郭连锋、王红利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归结为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培训,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四方面。

邢宏伟则是认为自我修炼、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等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由此,目前国内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还处于相对较浅的水平,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阶段、模式与途径等与一般的教师素养培养甚至教师培训相类似,没有自己的独特性。

但是从系统性角度以及其他的独特视角来提出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更加能够针对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显其现实意义。

四、关于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综述关于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国内也有不少成果。

一是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立信息素养的指标权重。

吴波的硕士论文是在通过构建了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后,通过AHP法来测算指标权重,最后,把指标体系应用到实际调查当中。

二是采用回归分析法来确立指标体系权重。

彭瑞霞、赵庆刚认为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线性或趋于线性的系统,亦即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分布。

评价指标根据被评价教师群体的教师信息素养状况决定。

三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杜卓明的硕士论文在构建教师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此方法在李立新的论文中也有体现。

目前在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上,一般倾向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在确立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时,一般采用了文献法和调查法相结合,在指标权重的测算上,主要出现过以下方法,即AHP 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传统统计法,也有待进一步采用更加合理科学的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

五、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综述从调查研究所调查的维度来说,研究者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解不一,造成了调查时维度确定不一,主要的观点是把教师信息素养分成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来调查,也分别有研究者把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等引入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外延当中。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能够遍布东、中、西部,具有一定的成果,调查的维度也比较合理。

但是目前的这些调查研究对教师信息素养维度确定的不一致,使得研究结果很难有对比性或横向比较;绝大部分调查研究是对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极少有较深入的相关性的研究;缺乏全国性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也缺乏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素养的比较研究。

六、研究展望通过上述内容分析了目前国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四个方面的进展情况,并做出了综述。

对于今后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一些动向,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一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将更多地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和教师角色特点去理解教师信息素养,将单纯从信息学角度转移到多学科视角,特别是要注重教育学视角的理解,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不能只重信息而忽视教育,那将是一种误解。

二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不能仅仅结合教师培训或培养的方法,而忽视教师信息素养自身的独特性,主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系统性提出提高信息素养策略的方法。

三是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必须首先确保内容比较科学合理。

指标内容的确定应改为对现实的反映,避免脱离实践,主张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内容。

指标权重的确定也将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中,其问卷编制将根据对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同时加入教师角色和信息化条件的思考。

调查研究不仅要做现状调查,而且要深入地做些相关性研究和分析。

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色群体,教育信息化、学校信息化又是当前教育中一个热点问题,信息素养又是信息社会人们所必备的技能素质之一,在这些背景的推动下,相信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将更加地深入。

在信息化的今天,不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就是新“文盲”。

由于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接班人的责任,要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要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的培训,还需要各个部门及有关人员的协同合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打造一个好的环境和完善的体系,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培养合格接班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1]刘志红、周振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6(8):37-38.[2]吴波. 基于AHP分析法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量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6(4).[3]彭瑞霞、赵庆刚.以回归分析法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4]薛小荣.甘肃省城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大硕士论文.2005.[5]吴波.西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调查与对策[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6]杜卓明.陕南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与评价研究[D].陕西师大硕士论文.2006.[7]吴剑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南京师大硕士论文.2005.[8]衣学勇,李文杰.浅论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育[J].教学与管理,2005(8).[9]田晓霞.浅谈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0]褚芸芸,杨改学.从系统的角度谈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J].中小学电教,2004(6).[11]李立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2003(9).[12]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 [J]. 电化教育研究,2004(2):21- 24.[13]张景生.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 [J]. 电化教育研究,2001(3):24- 27.[14]钟志贤,王佑镁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5]刘鹂,马建华.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16]于勇.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与途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3(4):21- 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