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

2017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

2017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安贫韩偓①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注】①韩偓: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

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

②蒲卢,又名螺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

“八行书”指信札。

“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

“九局图”指棋谱。

“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出“安贫”的题旨。

“野马”一句暗示时光如白驹过隙,难以把握。

“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

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D.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E.《安贫》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

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15.诗作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这首诗反映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6分)14.(5分)BD(选B项2分,选D项3分。

B项中的“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

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

D项尾联,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又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并非彻底失望,愿意隐退。

)15.(6分)不是真的安贫(1分),颈联中诗人敢于坚守礼法,触怒权贵。

他感到自己虽愚拙,但报国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忠诚(2分)。

尾联,诗人确实有感于世事黑暗,没有明辨贤愚的明君,人才只能沉默无言,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2分)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

表现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1分,一定要答出“矛盾心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指写家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15.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14.CEC项“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悲”和“暖”形成对比。

E项诗人没有离开故国,“乡国”是“家乡”的意思。

15.相同点: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

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

(2分)李诗漂泊在外,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2分)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 题。

幽居初夏①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①陆游晚年居于山阴时所作。

②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首句“湖山”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光水色中透着“幽”字。

B.颔联水满、草深,紧承上联写出夏日清幽,鹭下、蛙鸣,则写出初夏热闹喧腾的景象。

C.颔联上句“观”字明写所见而下句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

D.“箨龙”“木笔”句,诗人明写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生长中的动态景物。

E.本诗的语言很有特点,既有陶渊明的恬静也有李白的明快,诗情也一直是平静如水的。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 分)14. B、E(B.“鹭下、蛙鸣”,也是反衬环境清幽。

E.诗情不是平静如水的,是起伏变化的。

)(选对一项得2 分,两项5 分)15.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前六句,主要写了初夏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4、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浪淘沙”是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

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

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 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

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 西厢,就是指西厢房。

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

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 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 “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15.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表达技巧),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6分)14.(5分)【答案】A 2分B 3分【解析】A项,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

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

B项,“中秋节”表述错误,改为“中元节”。

15.(6分)【答案】①比喻。

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

“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

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

“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5题。

杂诗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1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15.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抒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14.B C 各3分。

(B项:三四句是说“佳人”的迁徙不定,境遇不好,不是表现她的举止不凡。

C项:“薄”作动词用,鄙薄、不看重的意思,而不是轻薄。

“佳人”虽艳若桃李,但世俗不看重红颜美貌,她又能为谁去启齿歌唱呢?)15.这首诗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以“佳人”自比,(2分)通过佳人的居无定所、不为世俗赏识等遭遇和青春盛颜难以久持的悲叹,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抱负不得施展的深沉慨叹。

(3分)(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阙题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僧道。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6分)14.A、C(答对一个给2分,两个都对得4分)15.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