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教案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教案

第五节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1.选材不拘一格。

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

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

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

2.题材丰富多彩。

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3.难度有所加大。

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型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已有亮相。

走进高考【p188】例1(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

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

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前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

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又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

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

) 例2(2016·北京)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答案讲评】A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

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

第二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

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答案讲评】B [本题从声音、色彩的描写角度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干中,前一句的“幽禽语”为听觉,是写“声”;后一句的“苔”(青苔)为视觉,是写“色”。

B项,“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

A项,“歌管”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

C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

D 项,“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与窗纱”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首诗都是写景记游诗。

《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作者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

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

《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夯实基础【p189】一、鉴赏古代诗歌时要注意整体阅读首先要四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歌正文;四看注释。

整体把握作品,应当始终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思考。

对作品某一个局部或某一方面的思考,都应该放在整体中进行。

一般而言,古代诗歌往往有景有情,虚实相生,应注意整体感知,切不可断章取义。

对诗歌作较深入的理解感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捕捉画面,体味意境。

古典诗歌多数都有景物描写,鉴赏时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然后,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体会画面的色彩、气氛和情调。

最后,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推断,即体味这样的画面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第二,理解题目,品味语言。

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概括。

正确理解诗歌题目,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必备步骤。

在通过题目了解到诗歌所写的大致内容后,就要细细地去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形象凝练,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品味语言一是要品味作者“炼字”的妙处,一是要品味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词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

第三,探究技巧,关注背景。

诗歌表达的意境和形象,大都与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关,如修辞的运用、情景的结合、虚实的结合等。

所以,探究技巧既可体会形式的妙处,也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与表达技巧一样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诗歌的相关背景,如作者的人生遭遇、风格特点、作品的创作动机等。

了解这些,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鉴赏。

第四,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角度鉴赏诗词,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本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我们在鉴赏时,可以在心中默读,把握作品的韵脚和节拍。

其次,还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默诵吟咏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

一般来说,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二、例谈高考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比较鉴赏有多种比法:比相同点,可以寻找作品的共同规律;比不同点,可以找出各自的特点;整体比较,可以观其全貌;局部比较,可以知晓特点。

纵观各省市近年高考试题,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题型是一个热点。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可以有效地防止教学和应考中的猜题押题现象,可以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1.比较创作背景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声音。

他们的呼声,往往就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古人读诗讲究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个人经历,去揣摩诗人的情感脉络。

请看下面的题目,我们只要认真比较不同的创作背景,就不难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