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学陈亚龙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典例1]过山农家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①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

(1)比较这首诗中的第一、二句,说说“泉声”和“鸡鸣”表现的内容有何差异?答:(2)结合本诗的第三、四句内容,简析诗中山农的性格特征。

答:[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上“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鹊桥仙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分)②“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4分)[典例4]昭君怨①郑域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横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注]①昭君怨,词牌名。

(1)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上片写了它的那些方面?(2)这首词下片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典例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6分)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拜新月李端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1)这首小诗写的主人公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3分)答:(2)第三句中说,别人听不见诗中主人公的“细语”,结合诗中的意境,想一想这些“细语”该是些什么内容?第四句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3分)答: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树四周插上篱笆。

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5分)答:(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答: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次朔方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那些含义?(2).前人认为“此诗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回答。

5. 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1)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试分析“风”在诗中的作用。

(2)试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6.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宋: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1)本词是以什么人的口气写的?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绪?(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的特点。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宋]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⑵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⑶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一句印证你的观点。

(3分)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苏轼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分)(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4分)二、鉴赏诗歌的语言[典例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溪早春年代:【宋】作者:【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⑴请联系全诗内容,分析第二句中“恼”的含义与作用。

⑵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

请选出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一联并做赏析。

[典例2]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⑴有人认为“愁”字是本词的“词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⑵明代陆云龙说此词是“泪尽个中”,后人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炼字、炼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典例3]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2)李英在《诗法易简录》中说,《秋风引》中“为孤客传神”的正在于“最先”两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请具体说明“最先”二字的妙处。

[典例4] 阅读下面的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水仙子。

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叹新丰”句化用唐代马周故事。

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2)“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欣赏诗歌的语言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分)(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3分)2.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双调]清江引咏梅贯云石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其一)“南枝……,泄露……”和(其二)“溪桥……,茅舍……”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简明赏析文字。

(2分)(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4分)3.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6分)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答:⑵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首联“寒山转苍翠”句中用的“转”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两处用典,一是以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_____________,借指朋友裴迪;一是用《五柳先生传》的作者_____________自比,这样用典有什么作用?(3分)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间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日日李商隐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许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注:游丝,春天飘荡在晴空中的一种细丝。

①写出首句中“斗”字的妙用。

(2分)②钱钟书先生对此诗末句中“游丝”这一意象的评价说“著墨无多,神韵特远”,你同意他的评价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4分)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