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第四讲

宏观经济学第四讲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满足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假设,
意味着产出水平独立于货币供给。
图4. 长期总供给曲线
物价 水平
长期总供给
P
P2 1.物价水平 变动… 2. . . 并不影响长期中
物品与劳务的供給量
0
自然产量率
产量
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在自ຫໍສະໝຸດ 产量率时的一条垂线。 长期生产水平有时称为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使总需求
曲线向右移动。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取决于考察时间的长短。 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供给取决于它的
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用来把资本与 劳动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
在长期中,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变量。
预期价格水平的偏离呈正相关。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劳动
资本
自然资源 技术知识 预期的物价水平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供給量,并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供給量,并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小结
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长期和短期的不同
凯恩斯交叉
PE C I G C C (Y T ) 消费函数 II G G 假定计划投资是外生固 定的 T T 假定财政政策是固定的
PE C (Y T ) I G
计划支出图
计划支出,PE
PE C(Y T ) I G
MPC
1
收入,实际支出, Y
错觉理论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他们出
售其产品的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
低物价水平引起对相对价格的错觉,这些错觉引起
供给者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給量。
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时,类似的错觉也
会产生。
短期总供给的函数
Y Y ( P EP)
说明了产出对自然水平的偏离与价格对
回顾
古典二分法将所有经济变量分为名义变量和真
实变量。
货币中性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只影响名义
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 思考:在短期中,这些理论依然成立吗?
短期中,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相关吗? 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影响真实GDP吗?
古典理论是否能够描述短期世界呢?
古典学派
(斯密,李嘉图,萨伊)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或产出的宏观经济
变量同时波动。
但是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同,比如投资
比消费的波动要大得多。
图1. 观察短期经济波动
(b) 投资支出 1996的 10亿美元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Investment spending
―Mr Keynes and the 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中,用了两条曲线―SI-LL‖ 来说明 有效需求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之间的联系。 后来Alvin Hansen把它变成现在见到的IS-LM模型。
IS-LM模型的来源
IS-LM模型是对凯恩斯理论的主流解释。
事实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长期中,GDP的增长与失业率的长期趋势无关;
然而,短期中的实际GDP和失业率呈负相关关
系(奥肯定律,Okun’s law)。
根据美国的历史数据得出:
实 GDP 百 比 动 3% - 2 失 率 变 际 的 分 变 业 的 动
短期和长期有什么不同
短期和长期的关键差别是价格行为。 在长期,价格是灵活的,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
总需求
0
均衡产量
产量
图3. 总需求曲线…
物价 水平
P
P2
1.物价水 平下降...
总需求
0
Y
Y2
产量
2. …物品与劳务量增加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上的没一点代表在任何一种既
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所有物品与劳务的 需求量。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
GDP (Y)的四个组成部分对物品与劳务的总 需求贡献。
Y = C + I + G + NX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物价水平与消费: 财富效应
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又鼓
励他们更多地支出。
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
大了。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物价水平与投资: 利率效应
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家庭会减少货币持有量,
企业和政府的支出计划决定。 凯恩斯交叉(Keynesian cross)是对这种见解的模 型化。 凯恩斯交叉
计划支出(Planned Expenditure,PE) 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花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数额。
实际支出(Actual Expenditure),等于整个经济的
国内生产总值(GDP,Y)。 两者的不同在于企业的非计划的存货投资。
“理性预期革命”,认 为财政政策无效,反对 相机决策的政府政策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事实1:经济波动是不规则和不可预测
的。
经济当中的波动常常被称作经济周期
(business
cycle)。
衰退是实际GDP下降、收入减少、失业
上升的时期。
萧条是严重的衰退。
图1. 观察短期经济波动——美国
产量。
当失业为自然率或正常率时经济中所生产的东
西。
长期总供给曲线为什么会移动
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量率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
给曲线移动。
可以根据古典模型中影响产量的各种因素把这些移
动进行归类。(生产函数Y = AF(L,K,H,N))
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 (例如:移民,自然失业率) 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包含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 (例如:新矿藏、气候变化) 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
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化能够暂时将实际GDP移到其长期趋
势之外。
在短期,产出也取决于经济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需求
又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所以,价格黏性为政府政策为什么对稳定短期经济可能有
用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经济学家使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解释经济活动
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中
的世界,但没有描述短期中的世界
经济波动模型必须考虑这种短期价格黏性。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在价格为黏性的时间范围内,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理
论不再成立,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高度相关。
当价格不能及时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作出调整时,产出和就
业等实际变量就必须作出调整。
净出口开支的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
大了。
为什么需求曲线会移动
消费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使总需 求曲线向右移动。 投资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使总需求 曲线向右移动。 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 ——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净出口引起的移动
围绕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
这个短期经济波动模型关注两个变量的行为:
(以实际GDP衡量的)经济中物品和服务的产出。 (以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整体价格水平。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使我们可以研究价格总体水平
和总产出数量在短期是如何决定的。
图2. 总需求与总供给 …
物价 水平
总供给
均衡物价 水平
三种理论具有一个共性: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
背离了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 水平或自然水平。
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
自然率; 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粘性工资理论
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或者说在短期中是“黏性
的”:
工资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 较低的物价水平使生产不利,就引起企业减少雇佣
MPC(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交叉
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
当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时,经济处于均衡
状态。
这个均衡条件写为:
实际支出 = 计划支出
Y PE
均衡状态的收入值
计划支出,PE
PE =Y PE =C +I +G
A
收入,产出, Y
短期的总供给曲线
短期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短期中物价水平确实影响经济的产量。
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倾向于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給量。
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倾向于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給量。
在所有价格都具有黏性的极端情况下,短期总供给
曲线是水平的。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三种解释理论 黏性工资理论 黏性价格理论 错觉理论
用于购买有利息的债卷或储蓄。
较低的物价水平降低了利率,鼓励了更多地
支出用在投资物品上。
这种投资支出的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
求量更大了。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
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资本
外流,使实际汇率贬值,而且这种贬值刺激了美 国的净出口。
(a) 实际GDP 1996的 10亿美元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Real GDP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