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时间:2006-6-16 10:14:00 作者:王向成来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发表评论查看评论摘要:资本原始积累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和范畴。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起始时期的必经阶段,是资本范畴及其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形成阶段。
资本是通过怎样的原始积累方式来形成的,资本也就包含着怎样的经济观念和经济关系。
当前的许多经济现象和事实已经充分地说明;资本及其原始积累活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资本原始积累;资本;隐蔽私有化;资本形成方式资本原始积累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由来已久的问题。
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话题,在经济理论界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但与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同,话题都是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中存在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倾向和事实而展开。
本文正是针对这一话题所做的探讨。
一、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和理论(一)关于资本形成的经济范畴依据。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和规律的角度,阐述了资本的形成亦即资本原始积累的必然性。
他认为,资本的形成就是私人的资财以货币的形式进行预先储备和蓄积的过程。
资财在私人手里积蓄从而形成资本是组织商品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因而,资财形成资本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
概括地说,商品生产要求预先形成资本,资本的形成又进一步地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分工和交换又形成了资本的更进一步的集中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广泛分布。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
”[1]“要这样大大改进劳动生产力,预蓄资财是绝对必要的。
而这种蓄积,亦自然会导致这种改进。
”[2]可见,亚当.斯密关于资财的蓄积即资本的形成理论,完全是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的含义上说的。
从这种资本原始形成的理论出发看,资本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完全是顺乎经济活动的规律自然而然成长起来的,在这当中看不出任何矛盾会包含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
因而,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这种自然主义的资本原始形成理论称之为“奇怪的积累来源”[3],因为这种理论只是把资本的最初积累和形成当作经济活动的要素环节而加以外观上的认识,它还没有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最原始的推动力即人与财产的占有关系的问题。
(二)关于资本原始形成的经济性质。
法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蒲鲁东从经济关系和经济性质的立场上探索了所有权的起源问题。
1.所有权起源的非经济性质。
蒲鲁东认为,所有权的起源之所以是“超经济的”,就是因为它不仅与财富生产毫不相干,而且与财富理论正相违背,人们是出于某种道德和心理上的需要而去安排所有权关系的,而不是从财富生产的需要去认定所有权。
[4]2.占有关系应以劳动为来源。
在此基础上,蒲鲁东鲜明地指出,只能以劳动作为所有权的来源,所有权的来源只能是占有自己的劳动;所有权就是靠自己的劳动为生,并在此基础上享有自由自主地处置自己的积蓄、资本、智力成就和生产成果的权利。
[5]3.不劳而获是经济领域里的掠夺行为。
更为深刻的是,蒲鲁东关于所有权的非经济起源的理论,把揭示那种不劳动而能够享有占有权的现象作为经济学的正式问题而加以分析。
蒲鲁东认为,某些所有权的形成是靠掠夺来完成的,无理性的掠夺是与经济学的正题相反的另一种东西,它表面上是对所有权的肯定而实质上是对所有权的否定。
尽管如此,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所有权与掠夺存在着不解之缘,因为它是某些人的一种需要。
[6](三)马恩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本原始积累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全面总结了以往经济学家们的观点,而且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立场上,提出了更为系统详备的理论:1.人类社会形态中的特殊时期。
马克思说:“资本的发展不是始于创世之初,不是开天辟地就有。
这种发展作为凌驾于世界之上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某种力量,实际上最先出现于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
”[7]在自由主义的蠢货们的笔下,原始积累被描绘成一幅田园诗般的情景,其实这是一部极其可悲和极其惨痛的历史。
”[8]从总体上说,资本原始积累是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中间时期中所产生的特殊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在社会经济形态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财产的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社会形态的变更和过渡必然出现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的财产占有关系和所有制形式的全面的解体和重新组合。
通过这种财产占有关系的重组,包含在旧的社会形态中的生产要素得以释放,并在新的社会形态中按照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要求重新构成生产关系。
对于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来说,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资本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重新构成的,将决定着整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如何的方式而构成,决定着在下一个社会形态中人与社会财产的占有关系,决定着每一个具体的人在新的社会形态中所处的位置。
马克思不仅认为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包含着大量的无理性的财产掠夺因素,而且这种经济和财产关系的无理性起始,决定了下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的无理性起始,甚至可以看作是历史的犯罪过程,它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完成:(1)掠夺直接的劳动者,如侵占自耕农的自有土地;(2)私人公有财产,主要表现为大量地侵吞国家财产;(3)欺骗公众聚敛钱财,如发行假公债;(4)掠夺海外殖民地。
2.私有制的起源。
资本原始积累的最终目标是社会财产在私人手里的集中从而形成资本。
可以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私有制的形成过程。
资本范畴、私有制、资本原始积累是三个共生体。
私有制只不过是资本范畴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最终形式,有了前面的起始阶段,后面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资本原始积累和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中,最为关键性的环节是公有财产的瓜分和公有制的解体。
而完成对公有财产的侵占和私分的正是那些在体制和法律关系上直接掌管公有财产的社会上层人物,如宗教头面人物、执政官、军事头领和政治寡头等等。
他们将全体人民辛苦劳动而积聚起来的公有财产分割完毕,从而导致了公有制在社会经济成分中的解体和消失,于是私有制便成了整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主要因素和主宰。
正如恩格斯在阐述资本原始积累和私有制的发展时所说:“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俗、卑下的物俗、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只不过是一幅区区少数人靠牺牲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求得发展的图画罢了,”[9]资本原始积累作为历史的中转时期,意味着侵占、掠夺和财产秩序的无理性。
它是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末日和以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新社会形态的开端。
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和理论并不只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它是我们据以考察和认识某一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基本分析工具和出发点。
丢掉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我们将陷入社会历史发展的混沌状态。
二、当代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现实存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制度正在经历着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根本变革的过程。
这个变革不仅是基本经济活动方式的变革,而且还包含着基本经济关系和所有制形式的变革。
之所以说这个变革过程是历史性的,就是因为通过这次变革,整个社会的财产占有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将经历一次财产关系和财产实体意义上的失去和获得的巨大变动,每个个人的财产和全社会的财产都将在新的财产秩序中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并以此构成新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当代中国的确存在着资本原始积累。
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中是否存在着资本范畴,社会的财产组合是否正在经历着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国内经济学界认为是存在着的,林彩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市场化资本的形成,可称作是“中国当代的资本原始积累”。
[10]经济学家何清涟认为:“‘自发私有化’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11]同时,当代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在与当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之时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因而当代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必然带有它所据以产生和形成的这个时代的历史条件所赋予的方式和特征,这些特点构成了当代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形态。
(二)当代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几种方式。
当代中国资本原始积累是以资本活动的条件和资本作为经济活动要素在经济生活中的逐步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1.资本活动方式的形成。
资本活动方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产资料的组合运作形式。
它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组合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完全采取了独立的经济活动要素和市场主体的形式而构成经营机体和资金物质运作。
资本运作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计划体制下是不可想象的,它的实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且为资本的划分和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我国经济活动中,资本运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1)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制经济成分在市场份额中的萎缩。
在20年前国有制经济还是一统天下,而截止1998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工业产值仅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28.5%112],国有制经济在整个市场中已经不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国有制成分的萎缩为资本运作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活动空间。
(2)国有制改为国有资本制。
资本制与计划体制下的生产资料占有制的不同之处在于,资本的所有权是相对清晰的,在市场中是可以相对自由地运作的。
而在计划体制下,资产活动必须通过政府的指令才能完成。
近几年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新设股份有限公司9200家,股本总额约6000亿元,其中国家股占43%,法人股占25.1%[13],相当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60~70%。
国有制经济的资本化改造,为资本市场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国企的资本化改造是政府在有计划的控制之下来完成的,应当看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结果,而不是公有制的自杀性解体和消灭,因而不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非理性财产行为。
从表面上看,国企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占有率,而实际上国企的经济效率却比以前大有提高,国有资本的收益率和保值增值的状况有明显好转。
因此,这样的资本形成过程是完全依照经济规律去运作的,符合资本化市场过程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规律。
2.集体资本的构成。
除国有企业资本外,占据社会总资本30~40%份额的是集体资本。
它包括国有企业运作自留资金而投资形成的集体资产,各级政府部门及其事业单位运用预算外手段收取的资金而形成的企业资本和公益事业资本,乡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收取的提留(三提五统)而投资形成的乡镇村办企业资本。
这些资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创造和提供这些集体企业初始资本金的广大社会劳动者。
但是,提供资本金和构成资本之间形成的不是所有者关系,因为在交纳各种费的劳动者与集体投资之间起关键性作用的是政府的行政行为,交费者并不占有企业资本,更不可能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