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句默写。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不得与之言。
18.7 子路曰:“。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题目。
(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二)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
(1)丈人和荷蒉者的言论都表达了他们对的孔子的看法,他们都不赞同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丈人和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3)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三)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1)语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2)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返回鲁国且不从政。
应当怎样看待他“告于哀公”“之三子告”等举动?试作简要分析。
(2分)
一.名句默写。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
2.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题目。
(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二)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
(1)丈人和荷蒉者的言论都表达了他们对的孔子的看法,他们都不赞同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丈人和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知其不可而为之。
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切实际,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2)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2)“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3)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3)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三)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1)语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2)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返回鲁国且不从政。
应当怎样看待他“告于哀公”“之三子告”等举动?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