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服装
气候特征
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
总的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
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6℃~17℃。
因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往往山头白雪皑皑,山下绿草茵茵,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以大小相岭和黄茅埂为界,具有着南干北湿、东润西燥、低热高凉的特点。
日照量自北向南递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时数约在1600~1800小时,而中南部达到2400~2600小时。
与我国同纬度及其邻近地区相比,这是湘、赣、浙南、闽北等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的1.2~1.5倍;是黔西地区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
1.6~
2.8倍。
在我国北纬30o以南地区,除西藏和云南元谋之外,这里的日照时数是最多的。
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
彝族传统服饰。
用羊毛编织或编制成,有较好的保温避水性能。
无领无袖,象一口钟,下端缀长穗,长到膝下,颜色多为黑色。
彝族男女老少都爱穿,终年不离身。
夜间用它作被盖,不论在家居住,还是野外宿营,均可席地而铺,裹着睡觉。
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 . 3 3 米左右的旒须。
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传统的衣料以毛、麻为主,喜用黑、红、黄色相配搭。
常以挑、绣、镶、染等多种工艺技法制成头镰、羊角、涡形等传统图案。
大小凉山,山川险阻,过去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传统风格。
为适应高山地区的生活环境,彝族服饰的样式都比较宽松、肥大,以便于山路的行走,如披风、百褶裙、宽脚裤等。
凉山型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1、绑腿设计(温度与湿度的调节)
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但彝族服装款式大都宽松,为了御寒保暖,皆喜扎绑腿。
绑腿一般用色条布缠绕,甚或还有刺绣图案,极富装饰味道,既美观又实用。
山林之路棘草丛生,山野之中,湿度相对大。
毒草孽发,很多地区彝族无论穿裙还是穿裤,皆喜扎绑腿,既防棘荆,又防毒虫,夏天防蚊虫叮咬。
2、擦尔瓦(温度、湿度、气流、辐射的调节)
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山区的彝族,昼夜温差大、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一般都会在衣服外面加披毛皮坎肩或披毡。
羊皮经简单鞣制,毛柔皮硬,冷时毛向内,
暖时毛向外。
晴天毛朝里,雨天毛朝外。
披毡厚实宽大,可围裹住全身,也可做垫、盖,日可作披风,晴可遮日,夜当盖被。
3、火草褂(主要以湿度调节为主)
由于高山气候寒冷,产棉少而种麻多,且易于畜养牛羊,故服饰以毛麻为主要原料,用毛麻捻线织布。
随着棉的应用,习惯在棉布衣外套穿麻布或火草布制的披风或坎肩,以经穿耐磨。
火草是多年生植物,遍及彝乡,其叶长,纤维坚韧,古人击石取火,以火草引燃,故名火草。
彝族多用火草纤维纺线织布,以作主要衣料。
因其经久耐用,保温防湿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