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凉山彝族自治州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凉山彝族自治州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凉山彝族自治州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17高二上·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

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

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

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

《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

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

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

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

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

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

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

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 .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即使不可能在现实中体现,也可能在梦境中显现。

B .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C . “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 . 《窦娥冤》结局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导致对“圆”的崇尚逐渐成为一种弥散性文化,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迎合与妥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B . 文章第二段从对自然的观察认识和农业收成多寡的影响因素揭示华夏先民亲和崇尚“圆”的原因。

C .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D .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文章的主体内容阐述了“大团圆”审美心理的文化根源以及“圆”的哲学、美学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抽象出“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 . 《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和申冤昭雪、孤儿报仇一样,都是“大团圆”这种传统审美心理的表现。

C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二人相爱却无法在一起,双双为情而死。

结局为二人化蝶双飞,这也是讲究“团圆之趣”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D . 《窦娥冤》等中国戏剧,如果没有“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这一类“大团圆”情书,就能产生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 (12分) (2017高三上·枣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狩猎师陀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

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

“你没良心。

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她光火有充分理由。

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

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

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

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

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

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

”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

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

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

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

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

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

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

“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

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

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

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不,不卖了。

现在没有人做了。

”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

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不,不认识。

”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

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

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

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

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

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孟安卿满腔壮志,追求梦想,不愿接受果园城单调而讲究实际的生活,担心爱情的幻像破碎,就毅然离开了果园城。

B . 朱太太非常关爱孟安卿与女儿,希望“正像两棵花儿”的他们结婚成为夫妻,有实际本领,成为生活能手。

C . 小说成功地运用了景物描写。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衬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兴奋、轻松等“好心情”。

D . 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与心理描写,如“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地从鬓角上拨掉几根白头发”就是典型例证。

(2)小说中“卖纸烟的”这一人物有何作用?(3)文章的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篇简要说明。

3. (18分)(2016·郴州模拟)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之蒿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