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与宋庆龄
世人的评价
(1)前卫的知性女性 宋庆龄入读私塾、出国留学、学习英 语,她聪敏好学,思想活跃,积极参加 学校活动,蔑视不合理的传统习惯,并 投身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 命斗争。
(2)杰出的政治家 共和国主席,纯粹的共产党人,没有 躲过“兔死狗烹”,而宋先生最后却得 以善终。
(3)成功男人背后的非凡女人 宋庆龄与孙中山共结连理后,淡漠名 利、权势和阔绰优裕的家庭生活,心 甘情愿地为孙中山一起分担流亡之苦, 支持民主革命。
• 在1927年上半年,正当大革命蓬勃高涨的 时刻,国民党内的右派势力背叛孙中山的 革命原则,反对“三大政策”,结成“宁 汉合流”,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爱国进步 人士和劳苦大众。对此,宋庆龄义愤填膺, 毅然发表了《为抗议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 和政策的声明》,宣布与“宁汉合流者” 决裂。
2.抗日战争时期的她
• 1.宋庆龄简介 • 2.宋庆龄与中国近代史 • 3.世人评价
与家人合影
自身的素质修养: 7岁时入上海 中西女塾读书, 1907年,15岁时 偕妹妹宋美龄赴美 国留学。考入威斯 里安女子学院文学 系。聪敏好学,思 想活跃,经常参加 学校的活动。
父亲宋嘉树早年漂泊美国,中 年回国兴办实业,是孙中山革命 事业的支持者和亲密战友。 母亲倪桂珍是中国较早接受 文明,反对封建的进步妇女之一。 他把6个孩子全部送往美国,接 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西方民主思 想的熏陶,这为他们后来步入政 治,主宰中国现代历史提供了文 化基础和外部条件。
在北京,孙中山先生走完了他人生的 最后道路。宋庆龄守在病榻旁日夜待候,体 贴入微,经历了她一生中最为悲痛的时刻。 1925 年3 月12 日晨,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 停止了跳动。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时候只有59 岁,他和宋庆龄结婚还不满十年。
返回
•
1.大革命时期的她
• 大革命时期,宋庆龄先与孙中山在上海与共产党 人李大钊等中共代表以及列宁派来的特使进行多 次交流,总结经验教训,磋商国共合作,着手改 组国民党。并在1924年1月20日于广州召开有共 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然而 孙中山逝世后,“五卅”惨案发生,她极为愤慨, 呼吁“凡中国国民皆当负此救国重任”。继续同 共产党紧密合作支持北伐。
她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向海外华侨和国际社会 宣传抗战真实情况,并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 募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 支援抗战。许多物资是通过她的精心安排,运 往抗日根据地。她团结和组织国际友人和国际 医疗队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去考察和工 作。斯诺、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记者和 医生都是经她安排进入解放区的,其中白求恩、 柯棣华、哈立逊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外文英师班
• 张钰宇,曾映漫,林娟,王李盟 • 蔡楠楠,卢敏燕,徐胜芳,邝捷影 • 张益煌,张怡婷,彭红莲
1913 年,在父亲和姐姐 的陪同下到孙中山的寓所拜访, 激动地向孙中山致意。1914 年9 月,宋霭龄回上海结婚离 开了工作岗位,经孙中山同意, 宋庆龄正式接替姐姐,担任了 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我当时并不是爱上 他,而是出于对英雄 的景仰。我偷跑出去 协助他工作,是出于 少女位能够拯救中国的 人,所以,我想帮助 他。”
“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再度从西欧回 国,无情揭露蒋介石“欲攘外,必先安内” 的不抵抗政策。她确信:“只有以群众为 基础并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才能粉碎军阀、 政客的权力,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 作,共同抗日。宋庆龄于1938年在香港创 建“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的医疗 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
孙中山对婚后的生
活也是极为满意的,他说: “我的妻子,是受过美国 大学教育的女性,是我的 最早合作者和朋友的女儿。 我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这是我过去从未享受过的 真正的家庭生活。我能与 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助手生 活在一起,我是多么幸 福。”
•
宋庆龄和孙中山的婚事遭到其父宋嘉
澍等人的极力反对,因为孙中山比她年长 27岁,已婚有一个妻子卢慕贞还有一儿两 女。只有当时还在美国读书的宋美龄对二 姐表示了支持。宋庆龄被软禁在上海家中, 从窗口逃出后,奔赴日本,孙中山离婚之 后,两人于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结婚, 宋嘉澍赶到日本,但未能及时阻止婚礼。 陈炯明叛变事件中,宋庆龄坚持让孙中山 先走,称“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 你。”宋庆龄在逃亡过程中不幸流产,后 终身未再有孕。
3.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她
宋庆龄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的。她不辞辛苦去全国各地视察,深 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少数民族地 区,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民心 连心。她谦逊和蔼,平等待人,兴办 实事,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她一生热 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 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她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 字会的工作。她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 返回 的文化教育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