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
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X〕17号)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X为指导,以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结合我县生态保护建设要求,调整优化全县畜禽养殖业的生产布局,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二、划分原则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原则;
(二)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一致原则;
(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原则;
(五)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原则;
(六)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原则。
三、划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和《水污染防治行动
计划》(国发〔X〕17号)《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四、术语与定义
(一)规模养殖场。
按照《X省农业厅X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畜禽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的通知》(X农业〔X〕113号)确定养殖规模标准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以下简称养殖场)。
养殖场标准:年出栏量生猪≥500头,肉牛≥100头,肉羊≥300只,肉鸡≥3.5万羽,肉鸭≥3万羽,肉鹅≥1万羽;存栏量奶牛≥100头,蛋鸡≥2.5万羽,能繁母兔≥400只。
(二)养殖专业户。
按照《X省农业厅X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畜禽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的通知》(X农业〔X〕113号)确定养殖规模标准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以下简称养殖场)。
养殖专业户标准:年出栏量:500头﹥生猪≥50头,100头﹥肉牛≥10头,300只﹥肉羊≥150只,3.5万羽﹥肉鸡≥X羽,3万羽﹥肉鸭≥X羽,1万羽﹥肉鹅≥1000羽;存栏量:100头﹥奶牛≥5头,2.5万羽﹥蛋鸡≥500羽,400只﹥能繁母兔≥40只。
(三)禁养区。
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止建设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的区域或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和养殖
专业户的区域。
(四)限养区。
畜禽养殖限养区是指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规定,在一定区域内限定畜禽养殖数量和规模,禁止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区域。
(五)适养区。
指禁养区和限养区外的区域。
五、禁养区、限养区划定
(一)禁止建设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的禁养区包括:
1.X县生态红线禁止开发区。
2.X镇(X县)一水厂、X水厂、县X水厂饮用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二级保护区。
3.X国家公园按照公园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4.X山-X风景名胜区、X镇4A级景区、X镇4A级景区、X镇4A 级景区等旅游景区的核心区。
5.县城规划区。
6.城镇居民区和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
(二)限养区包括:
1.县X水厂、X水厂、县X水厂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准保护区。
2.行政村和自然村人口聚集区。
3.X河、X河、X河支流(X河、X河)两岸。
(三)适养区包括:除禁养区和限养区外的其他区域。
(四)其他说明。
其他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为禁养区的,按其规定纳入禁养区管理。
本方案五年内不作调整,其他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除外。
禁养区和限养区发生冲突时,执行禁养区政策。
六、工作要求
(一)禁养区相关要求
1.禁养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各乡镇要建立巡查制度,一旦发现,及时制止,拒不执行的,由相关职能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县级主管部门报县政府批准后,责令关闭。
2.在禁养区内已建成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污染物排放要满足《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按照属地管理,各乡镇牵头对本辖区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养殖小区进行监管。
(二)限养区相关要求
1.畜禽养殖限养区内限定畜禽养殖规模,严禁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2.在限养区范围内已建成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控制现有的养殖规模,并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同时配套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消纳土地,以种定养,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畜禽污染综合利用。
3.现有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必须建设达标粪污处理设施,严禁粪污直排。
未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或者自行建设的配套设施不合格、未正常运行,也未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即投入生产使用,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执行。
(三)适养区相关要求
1.在适养区内应以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遵循总量适度、动态平衡、优化结构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饲养畜禽品种、规模。
依照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倡适度规模化养殖,优化养殖布局。
2.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应当符合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满足动物防疫条件,实施雨污分流、固液分离、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其污染物排放量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3.从事畜禽养殖活动,应当采取科学的饲养方式和废弃物处理工艺等有效措施,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向环境的排放量。
4.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应当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相应的畜禽粪便、污水与雨水分流设施,畜禽粪便、污水的贮存设施,粪污厌氧消化(堆沤、有机肥加工、制取沼气)、沼渣沼液分离和输送、污水处理、畜禽尸体处理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已经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代为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可不自行建设。
5.未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自行建设的配套设施不合格,或者未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
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不得投入生产。
行政审批单位不得为此类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6.推广以地定养、种养结合等循环利用模式,配套足够的林地、果地、旱作物地和农田消纳养殖粪污,实现畜禽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四)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时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各乡(镇)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本辖区发展规划,把好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选址,并督促相关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办理相关手续,严禁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和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现象发生。
(五)县林业局负责特种养殖户的日常管理并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手续办理,并对特种养殖户进行摸底,建立台账。
(六)县发经、环保、农业、国土资源、住建等部门在规划、立项、审批畜禽养殖项目时,应根据本方案要求,按照部门职责,严格审批程序。
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本辖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的监管,指导本辖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建立台账,制定巡查制度,对拟新建养殖场的牵头做好选址工作。
县农业局负责对规模养殖场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制定《粪污综合利用方案》指导乡镇做好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污染防治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依法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切实推进全县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责任。
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是保护和改善我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
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排查活动,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循序渐进推动工作落实。
(二)严格行政执法。
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要按规定进行污染防治备案。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污染环境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
(三)抓好宣传引导。
各乡(镇)及县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要加强向农村地区的宣传,及时报道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畜禽养殖污染事件和治污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