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启示

朱熹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启示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朱熹对儿童方面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超越了家庭教育的一般定律,这不仅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在为青少年在思想和人格培养上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素材,同时为国家的安定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做出了不可卓越的贡献。

本文通过总结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重视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为幼儿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强调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倡积极教育为主等,结合当代教育思想归纳了四条启示:(1)提倡儿童具备良好的素养;(2)为儿童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3)从小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4)发挥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育蒙养教育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31-021 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婺源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理学家,思想家。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有四十年从事于教育活动。

朱熹在做官期间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这两书院成为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之二。

他一生从未间断过他热爱的教育事业,重视文教,倡导州学、县学。

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的大师。

2 朱熹的教育思想2.1 重视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朱熹根据古代的教育与教学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即小学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两个阶段。

小学教育阶段就是所说的蒙养教育阶段适宜于8~15岁的儿童;那么15岁以后就是所说的大学教育阶段,两个教育阶段互相依存,小学教育阶段是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展、继续和深化。

朱熹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

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意思是说过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从认识事物开始,这里的学习是从小学教育开始,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延伸,继续和深化,可见他对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的要求特别重视,他同时从儿童的心理特性和教育与教学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朱熹为了说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儿童小学教育阶段的生动地比喻为“打坯模”,他说小孩子就像一块毛坯,小学的教育阶段就是为这个毛坯磨成他所要成就的样子,将棱角摸出,多余的东西去掉,打造成一个有型有面的毛坯,到大学阶段就是为毛坯加上光饰,进行精雕细琢,使他具有圣贤的光辉。

总之,在朱熹看来,儿童阶段的小学教育及其重要,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2.2 要求为儿童在幼儿时期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众所周知,儿童在幼儿时期模仿能力特别的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样,所以朱熹与许多古代的儿童教育学家所有的观点相同,强调在儿童在幼儿教育时期注意周边环境的影响,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慎择师友。

对于古代普通的一般家庭,朱熹认为,“乳母之教,所系尤切”,乳母是孩子生下来第一个长时间接触的人,因此,乳母对婴幼儿的影响很大,她是婴幼儿的第一教育者。

对于如何选择乳母,朱熹为我们提出的标准是:慈祥、贤惠、宽容、温顺、恭敬、慎言。

这不单单反映了对婴幼儿乳母的要求,还是对将来儿童成长时期所要具备的品德和修行,孩子的教育从第一任老师开始。

儿童过了婴幼儿时期,稍稍长成,就要注意儿童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慎择亲友的能力。

朱熹曾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这句话指出了良友和损友的区别,良友要敦厚、忠诚、讲信用、能力过于自己;而损友则谄媚、轻薄、傲慢、狭隘。

我们应多与良友交往,以良友为老师以便提高自身修养,远离损友,以免损害自己的道德情操。

2.3 强调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朱熹强调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注重良好道德行为操作习惯的养成,要求儿童的学习由表及里,自浅入深。

为此朱熹亲自编写了关于儿童的两部教材《小学》与《童蒙须知》,书中介绍了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法则,这对强调儿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提供了良好的规章典范,这也有益于儿童自小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2.4 对儿童实施积极教育朱熹在他所做的儿童教育工作中一再强调要以积极教育为主,要做到多积极引导,少消极限制。

他说过:“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

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

”在朱熹编写的《小学》一书中,就体现了他的积极教育思想,在书中特别重视榜样的引导作用,收录了许多古今圣人的嘉言益行,供儿童阅读并模仿学习,希望儿童能从中学到做人的准则成为一个圣贤。

同时在朱熹所写的《童蒙须知》中,规定了儿童在日常行为过程中进行的积极指导,比如:在写字的时候,端正姿势进行研磨习字,勿将墨水弄于手上;穿戴衣服时,必须整好领结纽带,不可以敞开或者不系扣子。

朱熹根据积极教育的原则,进一步要求教师对儿童要进行积极的指导、示范还要对儿童进行间断性的启发。

他指出教师对儿童的指导是教师所具有的基本技能,但对于老师的知道技能,适时的加以示范,并加以启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熹又把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比作“时雨之化”,就像我们所种植的植物一样,人们根据时节为它浇水施肥,但正当要收获的时节,有一场及时雨,那我们的植物会收获的更好。

因此,我们要对儿童进行积极教育。

朱熹所提倡的积极教育是他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实践的结果,其实也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儿童从小到大身心发展的一种需求或者直观的理解,其中包括不少在古代教育历史上教育思想的骨髓,他在人类的教育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启示3.1 提倡儿童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朱熹的儿童教育再对道德教育方面的实施中,他将道德说教落实到书本上成为人们可以参考的标准,这样对于规范儿童的基本素质可以明确化,具体化,简便化,也具有可操作性。

既可以使儿童所接受实施也可以使监护人便于监督儿童的行为。

例如朱熹对儿童的道德实践方面有了很好的界定,在饮食起居方面他规定上厕所后必须洗手;大凡读书的时候必须将书案整顿干净端坐于书桌前;对自己的长辈师长用到自己称谓时要用自己的名字;自己住的地方要时常打扫保持干净;日常用的东西用完后要放到原来的位置;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几时归还;这是要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基本素质,日常行为习惯,提倡肃仪教育。

在朱熹看来,一个人要有一个完整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必须要从小做起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它需要有许许多多的道德礼仪来支撑,这可使得一个人有令人敬佩的丰富涵养,这是朱熹儿童教育的核心也是从古至今在教育界讨论的亘古不变的话题。

在当代我国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提高,朱熹所提倡的这种教育是当代所必需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所具有的基本素质要求。

3.2 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过程当代社会在孩子不断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可谓事事为子女包办,这让子女失去了把握自己适应性的权利。

朱熹认为,父母不可事事为子女操办,不能用父母的疼爱之情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特别是在儿童的性格养成阶段,要强调儿童自己在性格道德方面、知识接受方面自我探求自我发展的过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朱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就做得到了这一点,他让自己的儿子拜千里之外的吕祖谦为师,不再约束他的自我发展,要他博览群书,自我探求、洞悉万物、学会做人。

3.3 从小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朱熹曾说过:“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

”意思是说在儿童还小时,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熏染,这个时候儿童自我辨别能力弱,心智还没有成熟,要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极易变成一个行为不端的人,那样后悔就来不及了,故朱熹教导说儿童自小要接受纯正的教育,先入为主,为成人打下基础。

所以在当代的儿童教育中,儿童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4 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榜样作用孔子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要想使儿童明事理并举重视榜样的作用,的确,当孩童还处于儿童时期还没有了解明白人世间的道理时,父母只能够教给儿童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让他们去做去学习。

因此说蒙学教导不仅为待人接物拟定了规矩外,更重要还是为培养起儿童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良好道德典范并让儿童跟随师长同学的榜样作用,完成日后的自我价值实现,做一个有素质有道德良好青年。

长久以来,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之间发生越来越大的冲突,然而解决这种冲突就是要求每个公民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的意志,对社会上的利益诱惑有抵御作用,对自己的心理矛盾要正确调节的作用。

正如朱熹所倡导的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朱熹所倡导的这种思想对现代公民确定人生宗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可以重视榜样的作用,将古代圣贤崇高的修养转化为民族道德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

对于儿童的教育学校是重中之重,儿童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多半时间跟随学校的领导,师长,同学,所以在学校儿童周边的这些人引导着下一代的年轻人改善社会风气,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指导老师:耿彦君。

)参考文献[1] 张静.论清代蒙学发展对近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7-78.[2] 陈利华.对朱熹蒙学教育思想的现代思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3] 黄嫣婵.明清蒙学及其对现代语文基础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4] 周松峰.朱熹小学德育观的三点借鉴[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