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物学海洋鱼类介绍PPT

海洋生物学海洋鱼类介绍PPT



宽大,亚前位;牙上、下颌同型,细长单齿头型;鼻孔前位;

鳃孔5个,宽大,延伸至腹面;背鳍2个,无硬棘。
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非
洲南部东岸也有分布。
经济价值:为黄海和东海次要经济鱼类,在黄海产量较大,为 渔业捕捞对象之一。东海产量较少,为底曳网兼捕鱼类

鲱鱼
形态特征: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25~35厘米, 体重20~80克、眼有脂膜,口小而斜,侧上位,两 颌、犁骨与舌上均有细牙、体被薄国鳞,鳞片较大。 排列稀疏,容易脱落。腹部钝圆,无侧线。腹缘有 弱 小棱鳞。背鳍始于腹鳍的前方,尾鳍深叉形。背侧 为蓝黑色,腹部为银白色。 分布:分布于中国的;在黄海、日本、朝鲜到北美 洲太平洋海区亦广泛分布。 食用价值:鲱鱼是一种只有18~40厘米的油性小鱼,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找得到,曾经因为非常便宜而 归类为穷人吃的鱼,然而今日已成为绝佳美食。市 售的新鲜鲱鱼不是整尾就是切片出售 ,可以塞馅料、 油炸、炖煮、扒烤或做沙拉。也可以买到罐头。由 于鲱鱼富含油脂,因此非常适合腌制,如酸味及卤 味的腌鲱鱼、鲱鱼卷、布克林熏鲱鱼、咸小鲱鱼干、 布罗特熏鲱鱼、红色熏鲱鱼以及基普熏鲱鱼。鲱鱼 在夏季时肉质最好。世上有几类鱼很像鲱鱼,例如 太平洋里的海鲱,另外鲱鱼也有淡水品种。 药用价值:具有补虚利尿的功效
石斑鱼
石斑鱼,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 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 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 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 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 生存环境
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 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 。其中,福建省 钓石斑鱼历史悠久
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人们发明和创造了能贮 存电的电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电池, 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就是受电鳐发电 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
谢谢观赏~
产地产季 于地中海、印度洋及太平洋西北部。我国产于 东海和黄海。每年夏秋两季生产,在山东省石 岛外海捕获较多。
食用价值:在黄海产量较大,为渔业捕捞对象 之一。皮可制革,肉供食用,肝可制鱼肝油。
扁鲨
形态特征:体平扁;吻很短而宽;胸鳍宽大并向头侧延伸游离
如袍袖,因而旧称袖鲛,西方俗称天使鱼或僧鱼;眼上位;口
比目鱼
比目鱼又叫鲽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 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 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 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 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 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 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生活在 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 营养价值:
海洋鱼类
白姑鱼
[地方名]白姑鱼、白姑子、白米子、白眼鱼、白果 子、白梅、白花色。
[形态特征]体呈椭圆形,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体 重200—400克。口大,上颌与下颌等长,上颌牙细小, 排列成带状向后弯曲,下颌牙两行,内侧牙较大、锥形, 排列稀疏。颏部有6个小孔,无颏须。体被栉鳞,鳞片 大而疏松,体侧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尾鳍楔形,胸鳍 及尾鳍均呈淡黄色。
扁头哈那鲨
体态特征:体延长,前部较粗大,后部细狭, 一般体长2至3米。头宽扁,尾狭长。口大,上 颌长于下颌,下颌每侧有6个牙,牙扁并呈梳 状。鳃孔7个,最后一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 故又称“七鳃鲨”。体背灰褐色,腹面灰白色, 体表散布不规则之黑色斑点。背鳍1个,位于 体后方:尾鳍很长,后部有1缺刻。 最大体型: 3米。 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海域。
营养分析 1. 石斑鱼蛋白质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
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 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
2. 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 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 为美容护肤之鱼。尤其适合妇女产后食用。
形态特征:吻平扁狭长,剑状突出,边缘具坚硬吻齿。无鼻口
电鳐
形态特征:眼小而突出;喷水孔边缘隆起; 前鼻瓣宽大,伸达下唇;皮肤柔软。背鳍一 个。头侧与胸鳍间有大型发电器。体盘亚圆 形。腹鳍外角不突出,后缘平直。尾具侧褶。 背部赤褐色,具少数不规则暗斑。鳃孔5个, 狭小,直行排列。齿细小而多
分布:沿海,但很少见到。此两种黄海、渤 海常见。
经济价值: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 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电 鳐每秒钟能放电50次,但连续放电后,电流 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 会后又能重新恢复放电能力。
沟。鳃孔5个,腹位,位于胸鳍基底内侧。背鳍2个,无硬棘;

Hale Waihona Puke 胸鳍前缘伸达头侧后部;尾粗大,尾鳍发达;奇鳍与偶鳍的辐状

软骨后端具很多角质鳍条。
分布: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也见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
西亚。
食用价值:尖齿锯鳐为东海和南海次要经济鱼类、在中国产量 不大。肉质鲜美,鳍可制鱼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鱼肝 油
药用价值:其肉性味甘、咸平,无毒,有补气之功效。 用其熬油,主治小儿疳积。尾毒的毒液是一种氨基酸和多肽 类的蛋白质,其药性咸、寒,有小毒,对于中枢神经和心脏 具有一定的效应,有清热消炎、化结、除症之功效。尾刺研 末入药,对治疗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炎、咽喉炎、疟 疾、牙痛、魟鱼尾刺刺伤均有一定疗效。其肝除作为制作鱼 肝油的原料外,煮食后能治夜盲症。
肉质细嫩而洁白,味鲜美而肥腴,补虚益 气,但不宜多食,有动气作用。
鲈鱼
形态特征:体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 尖。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上颌伸达 眼后缘下方。 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前腮盖骨的后缘有 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 鳞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体 背部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灰。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 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区域分布:分布于东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 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此鱼喜栖息于河口或淡水处 。 食用价值:鲈鱼生长迅速,其肉佳美。在沿海一带,产 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食用鱼之一。其肉每百克含蛋白 质17.5克,脂肪3.1克,碳水化合物0.4克,热量100千卡, 钙56毫克,磷131毫克,铁1.2毫克,维生素B20.23毫克, 烟酸1.7毫克和微量维生素B1。 药用价值:鲈鱼的鳃、肉都可入药。其鳃性味甘、平, 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可用以治疗小儿百日咳。其肉性味 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痛、脾 虚泄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若手术后食 用亦能促进伤口生肌愈合
赤魟
分布:赤魟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长江口咸淡水中亦有。 纯淡水赤魟仅见于广西左江上游的南宁和龙州,日本南部、 菲律宾沿海亦有分布。赤魟原为海产鱼类,在古代当海水退 出广西之后便残留于内陆水体,约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 末期以后才逐渐被“陆封”而定居于广西境内的。
食用价值:肉味尚佳,皮厚实,无血有光泽,含丰富的胶 质,水发后烹制成“大扒鱼皮”,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珍 品。
[产地、产季]白姑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 我国沿海均产之。主要渔场有长江口外海、舟山渔场、 连云港外海、鸭绿江口一带及渤海的辽东湾、莱州湾。 浙江、江苏等南部海区渔期为5—6月份,辽宁、山东等 北方沿海渔期为8—9月份。
[经济价值]属海洋经济鱼类之一,但在我国沿海产 量并不多。其肉厚而细嫩,食用方法以红烧、清炖为主, 也可加工制成干白姑鱼是出口品种。出口口岸:辽宁、 河北、山东、江苏、上海
赤魟
赤魟
体态特征:身体极扁平,体盘近圆形, 宽大于长。吻宽而短,吻端尖突,吻长 为体盘长的1/4。眼小,突出,几乎与 喷水孔等大。喷水孔紧接于眼后方;口、 鼻孔、鳃孔、泄殖孔均位于体盘腹面。 鼻孔在口的前方,鼻瓣伸达口裂。口小, 口裂呈波浪形,口底有乳突5个,中间3 个显著。齿细小,呈铺石状排列。体盘 背面正中有一纵行结刺,在尾部的较大; 肩区两侧有1或2行结刺。尾前部宽扁, 后部细长如鞭,其长为体盘长的2-2.7 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锯齿的扁平尾刺, 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后,尾的 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较高且长。体 盘背面赤褐色,边缘略淡;眼前外侧、 喷水孔内缘及尾两侧均呈桔黄色,体盘 腹面乳白色,边缘桔黄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