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容里小学麦键泉
“实施素质教育无疑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学生;要促进学生各具特色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更不是单纯发展应付考试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只会被动学习,机械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已经悄悄地走进小学课堂里,被确定为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很多老师一听到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总感觉很难上,要兴师动众,大费周章,不是一两星期就能完事的课程,因此,很多老师惧怕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甚至把综合实践课上了语文、数学、英语课,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权利。
综合实践课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必须认真地落实吃透课程理念、目标和课程的特征,上好每一节的综合实践课。
一、综合实践课必须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锻炼学生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设的科目。
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学习。
教师的指导作用则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我在上六年级的《中秋节》
这一内容时,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中秋节的课题研究,如:中秋节的来历、金秋诗词欣赏、中秋节封锁调查、中秋美食、中秋佳果、月饼的变迁等课题。
我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查、采访家长、参观等方式,了解相关课题。
另外我还安排学生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家长一起做一个花灯,并举行一次的花灯展览的活动。
在调查研究中,队员们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地实践。
学生始终处于不断的探究与实践中,其品质不断得到优化,各项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选择学生乐于参与的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活动,干什么、怎么干都由学生自己作主,这样学生就会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积极地动手、动脑。
通过操作悟出道理,达到内化主体的目的。
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学生自主地活动包括学生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选择活动材料;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评价。
因此,真正做到了小学生自主地活动,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就会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否则,活动的内容、目标等,都由老师指定,小学生的活动由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他们就不用动脑了,学生就成了简单的模仿者,没有了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是以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赏识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扬长避短,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爱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索发现。
顺德旧称凤城,位于广东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据说,全国的港、澳及广东的著名厨
师十之八九来自顺德,因而有“顺德出美厨”之说。
其实顺德与粤菜都算一个菜系,但粤菜中的名典精粹多选用山珍海味做原料,而顺德菜则相反,往往以当地最常见的淡水活鱼做原料,然后通过厨师精湛的厨艺来烹制各式佳肴。
顺德菜看上去煞为好看,入口更是味道十足,令人称绝,故有“食在广州,味在顺德”的美誉。
如顺德的传统美食有顺德鱼生、家乡煎酿鲮鱼、大良野鸡卷、烘禾虫、大良炒牛奶、均安鱼饼、炒水蛇、顺德鱼腐、水蛇粥、伦教糕、大良蹦砂、龙江煎堆、双皮奶、凤城鱼皮角、金榜牛乳、南乳花生、姜汁奶等。
可以从自己爱吃的小吃入手,了解它的制作过程,还可以跟老师傅动手学着做一做。
也可以把搜罗来的各色美食加以统计整理,形成调查表,由美食的变化,看现在家乡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和家长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遭遇困难时给予一些帮助性的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学生活动的第一线,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得以高质量的开展。
课后,还安排了这样的一项活动,给家乡的美食设计一个广告,让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顺德的美食,吸引八方的游客到顺德旅游,品尝顺德的美食。
同学们都很乐意地、觉得很有意思义去完成这项任务。
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迈出了创新的步子,有了亲自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历。
学生在活动中发掘潜能,锻炼了能力。
三、综合实践的内容生活化
教育大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知识更新极其迅速,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有选择地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注重成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活动本身以及探索的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而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反思是更值得关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了活动过程本身,也就在过程中获得逐步的发展,并且学生通过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
”在《岭南佳果》活动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各自的特长,采取绘画、电脑制作、摄影、办手抄小报等多种方式,把课题活动成果展现出来。
然后举行班级评奖会,评选出优秀小组,表彰激励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让学生在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的氛围中,找到各自的优缺点,互相取长补短。
瞧着凝聚全组成员智慧的作品,听着全班同学由衷的赞赏,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反思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更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
也就学会了交往。
更重要的是让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别人认可自己,同进也认可了别人,让学生在这种成果展示中内化品质,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终使自己走向自信、体验成功。
五、让评价为学生发展导航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而是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在活动评价时,教师可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多元评价,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通过调动他们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他们自觉记录活动过程,投入到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与思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下一次的探究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新课程,我们还需要结合新课标,按照国家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