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2012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中国计量学院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汪念华2. 阚雅婷3. 方赢海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数模组日期: 2012 年 8月23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2012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摘要本文针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方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各因素对招生指标影响的分析可知,该问题是一类基于综合评价的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对此,本文建立了综合评价与规划模型并进行讨论求解。

对于问题一,分析得到各级别岗位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收总人数基本服从正态分布,以落在各个岗位级别的概率为评价指标,根据概率大小得到第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位教师的岗位级别依次为四级岗、五级岗、七级岗、七级岗、三级岗、四级岗、三级岗、四级岗、五级岗、五级岗。

模型检验,平均偏差%x,模型预测结果较好。

.5744对于问题二,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累计贡献率达%的5个主要因素为: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奖励总数、校优论文;再次以岗位级别能力为因变量,以各因素为自变量,利用线性回归,得到以上5个因素的P值均小于,说明选取的5个主要因素对岗位级别能力有显着相关性。

对于问题三,首先采用三次拟合,得到7个不同岗位等级的2012年招生人数的均值和总人数,总人数为10.;其次采用层次分析,得到7个不同岗位等级中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最后利用单目标线性规划,得到2012年7个岗位等级的招生人数最优解。

结果以上三步给出2012年7个不同岗位等级招收研究生人数的均值的最终分配方案是:一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二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三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四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五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六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七级岗中学术型人数、专业型人数对于问题四,在基于问题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学科A至学科K11个不同学科建立教学成果,求解出2012年11个学科招收研究生人数的均值为:学科A人数、学科B人数4、学科C人数、学科D人数、学科E人数8、学科F人数、学科人数、学科H人数、学科I人数、学科J人数、学科K人数对于问题五,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增加指标是否接受推免生,可以增加分配方案的合理性。

最后,我们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使得我们的模型更具有普适性和实时性。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线性回归层次分析目标规划拟合一、问题提出与重述问题的提出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2011年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中,将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划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

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给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思考。

因此设置合理的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全面客观地衡量分分配名额以便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问题的重述附件给出了某高校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实际情况,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主要根据指导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岗位进行分配,其中教师岗位分为七个岗位等级,一级岗位为教师的最高级,七级岗为具备硕士招生资格的最低级。

请利用附件的数据、参考有关文献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列问题:(1)建立数学模型将第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位教师的缺失数据补充完整;(2)请你以岗位级别为指标,分析每个岗位的招生人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获奖数、获得优秀论文数量的统计规律,并给出合理的解释;(3)根据第二问的结论,提出更加合理的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使得新方案既兼顾到岗位又能兼顾到其他因素,例如研究生的招生类型等,并要求用此方案对2012年的名额进行预分配;(4)请你设计调整方案,使得新方案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差异分配,并用你的方案给出2012年的调整方案;(5)若想把分配方案做得更加合理,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指标数据,用什么方法可以完成你的方案请阐述你的思想。

二、问题分析对于问题一:从附件中的数据观察可知,第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位教师的缺失数据是2007——2011年研究生岗位等级,以岗位级别为参考项,以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收总人数为统计变量,随机选取7个不同的岗位级别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测各个岗位级别近似服从哪种,利用特定分布的特点对问题进行求解,再用另外一些数据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对于问题二: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选取出对岗位等级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其次,通过Matlab计算出各个变量对岗位等级线性回归的F值、P值以及2R进一步判断这些指标与岗位等级的线性显着性,从而可以对此进行合理解释。

对于问题三:首先,根据7个岗位级别2007——2011年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进行三次拟合,并预测2012年的每一岗位级别级别硕士研究生的招收人数,得到7个岗位级别的硕士研究生招收总人数,并以此作为作为2012年研究生招收总数对研究生指标进行方案分配。

其次,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研究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在每一级别中的权重,以便研究生指标分配时可以确定各个岗位级别中研究型和专业型研究生数量。

最后,利用单目标线性规划,以教学成果最大为目标,通过Lingo求解出每一岗位级别的最佳分配方案。

对于问题四:问题四,我们可以考虑以学科为划分单位,这样兼顾学科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利用与模型三类似的步骤对问题进行求解。

对于问题五:问题五,我们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影响硕士研究生指标分配的其他影响因素,再结合本题给出的因素利用本模型进行方案分配。

三、模型假设(1)附件中的数据仍是正确的;(2)相同学科中相同岗位等级的老师能力水平相同;(3)2012年国家研究生录取政策无重大影响,且报考人数无重大变化。

四、符号说明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问题一的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一对附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一级岗共有18个,二级岗共有15个,三级岗共有14个,四级岗共有65个,五级岗共有16个,六级岗共有33个,七级岗共有183个。

查阅资料得知硕士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主要参考导师岗位级别进行分配,经检验研究生分配名额与导师岗位级别之间的确存在显着线性相关性,因此我们以岗位级别为参考项,以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收总人数为统计变量,随机选取7个不同的岗位级别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剩下的数据用于对模型的检验。

用于统计分析和模型检验的数据编号分别见附录一的表1和表2。

5.1.1模型的建立以预测点落在级别岗位内的概率为评价指标,通过计算数据落在各个岗位级别中的概率,比较概率大小,概率最大的对应的岗位级别即可确定出老师的研究学科岗位级别。

首先假设六级岗的研究生总人数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画出六级岗的人数分布直方图并添加正态分布的趋势线,其结果如图1,由图可以看出六级岗的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曲线较接近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因此我们认为六级岗的研究生招生总人数服从近似正态分布。

其次用ttest 做正态假设检验,原假设:H=0,表示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由Matlab2010运行结果h=0,表示接受原假设。

所以我们认为六级岗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服从正态分布。

基于此,我们得到六级岗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均值为:7.433=μ,方差为:1.73572=σ其余岗位的求解过程于此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其直方图见附录一图1至图6。

则最终得到一级岗至七级岗的均值和方差见表15.1.1模型的求解将缺失数据的10位老师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总人数分别代入以上各个岗位级别对应的正态分布函数,求出各个级别的概率,最大概率对应的岗位级别即为这10位老师的岗位级别,通过Matlab2010得到10位老师的研究生数据落在各个岗位级别内的概率(表2),由表可知第18为老师落在四级岗的概率最大,因此第18位老师的岗位级别为四级岗。

其他老师岗位级别的确定方法同此,得到最终10位老师的岗位级别结果如表3所示。

真实值真实值预测结果偏差 / |-|= ,样本数所有偏差和平均偏差 / =,以平均偏差的大小为指标检验模型是否可靠将余下的47组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通过以上模型得到的47组数据的预测值和平均偏差(表4),通过数据处理做出7个岗位等级的真实值与岗位等级的预测值对比图(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岗位等级的预测值与真实值具有很小的偏差。

计算这47组数据的平均偏差为:%,该数值较小从而说明本模型较好。

问题二的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为统计分析方便,将岗位级别命名为教学能力,一级岗至七级岗数值依次为7、6、5、4、3、2、1.首先以岗位级别为指标,对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英文论文总数、中文论文总数、专利总数、奖励总数、省优论文、校优论文利用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表5可知前5个主成分对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因此前5个主成分即可达到85%的要求。

从表6的成分矩阵分析,选取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奖励总数和校优论文这5个变量作为影响岗位能力的主要因素。

表5:解释方差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英文论文总数、中文论文总数、专利总数、奖励总数、省优论文、校优论文为因变量,计算出两者之间线性关系的,得到的F值、P值和2R的值如表7,从中分析可知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奖励总数和校优论文5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临界值,因此这5个变量与岗位级别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因此我们可得到结论:导师的岗位级别受硕士招收总人数、纵向项目经费合计、横向项目经费合计、奖励总数和校优论文这5个因素影响较大,且每个因素都与岗位能力呈现正相关,随着岗位能力的增大而增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