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保健学

儿童保健学

儿童保健学:概念:主要研究儿童各年龄期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儿童群体和个体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以达到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保障儿童权利的目标。

儿童保健工作对象:重点对象仍是7岁以下儿童。

儿童保健工作特点:1.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2.群体医学和个体医学相结合3.躯体保健和精神卫生相结合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4.正常状态和疾病状态相结合5.临床工作和社区工作相结合儿童年龄分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胎儿期:①胚卵期:受孕后最初2周;②胚胎期:受孕后3~8周;③胎儿期:受孕第9周至胎儿娩出。

保健重点:保护胎儿正常生长,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期:出生后自脐带结扎到未满28天止的4周称为新生儿期。

围生期的定义是:胎满28周至生后7天。

国际上常以围生期死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水平。

保健重点:定期访视、鼓励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护理防治疾病,降低死亡率。

婴儿期:出生后28天至未满1周岁1.是生后生长最为迅速的时期。

2.由于生长迅速,婴儿对营养和能量的需要量相对较大,3.其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4后半年因从母体所获得的被动免疫力逐渐消失,易患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鼓励母乳喂养,指导正确断奶和添加辅食,开展计划免疫。

幼儿期:1周岁以后到未满3周岁之前.1.神经心理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增强2.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应注意防止意外伤害3.由于自身免疫力尚不够健全,故仍应注意防止传染病。

保健重点:开展早期教育,建立合理膳食与生活制度,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继续作好计划免疫,定期开展体格检查。

学龄前期:3周岁以后至6~7岁入小学前.智能发育更趋完善,好奇多问,模仿性强。

由于该时期的儿童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保健重点:要注意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为入学做好准备。

学龄前儿童易患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肾炎、风湿热等。

学龄期:6~7岁入小学,女到12岁,男到13岁青春期开始之前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防止近视眼和龋齿;端正坐、立、行的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防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保健重点:除保证供给足够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外,还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

儿童体格生长及其评价:体格生长: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

为量的改变。

发育:是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通常涉及人体达到功能成熟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即功能的分化和不断完善,心理、智力和体力的不断发展。

是质的改变。

成熟:指生长发育过程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心理方面已全面达到成人水平。

(表现为身高、体重达到一定水平;各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牙齿钙化基本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能力……)生长发育(体格生长)的一般规律:1.体格生长是连续而有阶段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2.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速度的不均衡性.( 从胚胎到成人期,机体全身大多数器官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在胎儿中期至婴儿期;第二次在青春发育初期;胎儿中期升高和体重是一生中增长最快阶段。

)身体各部分发育的不均衡性。

性别差异。

各系统生长发育不平衡如图:3.生长发育是有序的变化过程:头尾发展律。

正侧发展律。

向心律。

4.个体差异:5.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生长轨迹现象:儿童的生长过程将按照一定轨迹变化发展。

赶上生长:原有发育障碍的儿童(如患病儿童),在克服或消除了阻碍生长的因素后,以超过正常速度加速生长、恢复到正常轨迹上的现象。

关键生长期:在该时期细胞的生长方式是以增生为主,若在此期发生永久性损伤或异常的生长,会使器官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定义:指儿童生长速度加快,发育和成熟提前,成年期身高增加以及寿命延长等现象的综合性概念。

遗传度:反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大小的指标。

家族聚集性:遗传倾向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是逐步表达的,越是在接近个体的成熟阶段表现得越充分,这种现象称生长发育的“家族聚集性”体重:是最易变化和最活跃的指标,它和身高的比例还可以辅助说明儿童的营养状况。

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kg)7~12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2.72~12周岁(青春前期):体重(kg) =年龄(岁) ×2 (kg) +8 (kg)身高(身长):是从头顶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身高是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和骨骼发育最合适的指标,不易受暂时营养失调影响。

出生平均身长:50cm。

生后第一年内增长最快,约增加25cm,前3个月增长,大约等于后9个月的总增长值;约为75cm。

2岁大约为:85cm。

2岁—12岁身高=年龄*7+75婴儿期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到青春期时,下肢生长最快。

脚跟、臀部与两肩胛间3个点同时靠着立柱,头部保持正中位置坐高(顶臀长):是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坐高的增长代表脊柱和头的发育,可间接反映下肢与躯干的比例。

由于下肢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生长速度加快,因此坐高占身高的比例也随之下降。

头围:自眉弓上缘经枕骨枕外隆凸最高点绕头l周的最大周径。

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

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cm2岁时:达48cm到5岁时头围为:50cm胸围:是指经胸部乳头下缘和两肩胛下角水平绕体l周的围度。

(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可以胸骨中线第四肋间高度为固定点)上臂围:代表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反映儿童营养状况。

(取左上臂自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以臂围尺绕该点水平的上臂一周)1~5岁小儿臂围超过13.5cm为营养良好,l2.5~13.5cm为营养中等,低于12.5cm为营养不良。

指距:指距是两上肢向左右平伸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两手向两侧平伸,测量两手中指尖的距离为指距)皮下脂肪的测量:直接反映体内脂肪量。

a.上臂部有两个检测点。

肱三头肌肌腹部(肩峰点与挠骨点连线的中点);肱二头肌肌腹部(肱骨头至肘横纹连线的中点)。

b.背部右肩胛下角之下1cm处。

c.腹部右腹部脐旁1cm处。

与体格发育有关系统的生长发育:1.骨骼系统:前囟多在2岁前闭合。

一般在生后6~8周完全闭合。

颅骨骨缝在出生时稍分开,至3~4个月时完全闭合。

脊柱的发育:生后2~3个月,颈曲;6个月胸曲;1岁左右腰曲。

长骨:长骨生长结束的标志是干骺端骨骼融合。

牙齿的发育:(人一生有20个乳牙和32个恒牙)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出牙时间个体差异较大,12个月以后萌出为萌牙延迟)全副乳牙在2~2.5岁出齐。

2岁内乳牙数=月龄-(4~6)。

2,脂肪组织、肌肉和淋巴系统的生长发育: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是细胞数目的增加和体积的增大。

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加从胎儿中期开始开始,至生后1岁末达到高峰。

脂肪细胞体积扩大。

学龄前期至青春前期脂肪细胞体积的大小已增加不多。

青春期的女孩大多显得丰满。

到学龄期、青春期性成熟时,肌肉发育特别迅速,男孩比女孩更为突出。

2岁以后扁桃体增大很快,以后逐渐缩小,到6岁时又发生第二次生理性增大,故小儿时期多见扁桃体肥大。

3. 性发育:男性性成熟的确切标志不够明确,可从睾丸的大小来判断。

发育顺序:男:最早出现阴毛(11~12岁),腋毛,胡须,额部发际后移。

、喉结增大。

月经初潮通常发生于乳房开始发育后2年左右,是女性成熟的标志之一,但并不意味生殖器官已经发育成熟,一般在初潮后1/2~2年才有生育力。

发育顺序:女:乳房最早出现,出现阴毛,腋毛的出现一般在阴毛出现半年至1年以后。

女孩在8岁、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性发育征象,临床可判断为性早熟,晚于16岁为性晚熟。

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神经系统发育:神经细胞在孕28周左右完全形成。

脑重量的增加代表脑实质的生长,在生后第1年增长最快。

小脑在出生时发育较差,生后6个月达生长高峰,6岁时小脑发育达成人水平。

脊髓出生时形态结构已较完善,2岁时与成人近似。

4岁时至第一腰椎。

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神经反射:先天性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踏步反射、交叉内收肌反射、颈肢反射、立足反射侧弯反射、腘窝角、爬行反射、腹卧悬垂位等。

先天性反射一般在生后3~4个月消退。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婴儿期心理年龄特征:动作发展:1.由上至下2.由近至远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4.正向的动作先于反向的动作。

言语的发生:无意识地发重复的连续音节。

10~11个月起,开始“懂得”词的意义,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化出来,开始了最初的言语活动。

味觉: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

痛觉:新生儿的痛觉反应较迟纯。

生后2个月对痛刺激反应才开始敏锐。

新生儿的温度觉较敏锐。

情感:6个月后婴儿能辨认陌生人,开始对母亲产生依恋。

气质: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1、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主动交往。

2、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

3、迟缓型(占15%)适应环境缓慢。

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型。

儿童营养:生长快,代谢旺,需足量营养素,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喂养不当→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

能量:0~12个月婴儿的日均能量摄入量均为95kcal/(kg d)。

蛋白质:除成人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外,婴儿早期肝脏功能还不成熟,还需要由食物提供组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以及牛磺酸。

脂肪:脂肪中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为婴儿所必需(亚麻酸等)碳水化合物:过多发酵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刺激肠蠕动导致腹泻,伴蛋白质不足:虚胖、水肿节约甜食,预防龋齿。

矿物质:婴儿必需的而又易缺的矿物质主要有钙、铁、锌。

(1)钙:4~6个月母乳可保证(2)铁:储备可供3~4月(3)锌:母乳喂养婴儿在前几个月内可利用体内储存的锌而不会缺乏,但4~5 月后也需要从膳食中补充。

⑷碘:孕妇和乳母不使用强化碘食品,则新生儿及婴儿较易出现碘缺乏病。

(6)维生素:乳汁中的维生素一般能满足婴儿的需要。

人乳及牛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均较低,从出生2周到1岁半之内都应添加维生素D。

维生素K缺乏。

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时,则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母乳的营养特点:蛋白质及氨基酸:1.总含量<牛乳,但乳清蛋白(以α-乳清蛋白为主)与酪蛋白之比例适当(7:3)(乳清蛋白易于消化吸收,使氨基酸代谢完全,而α-乳清蛋白又可促进乳糖的合成)2.必需氨基酸与婴儿相近;3.牛磺酸多(婴儿大脑及视网膜发育所必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