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论文《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

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精读、略读和浏览”。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是前提,培养阅读习惯是关键,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保证。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前提。

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

的确,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而激发兴趣的方式也很多,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挂图,实物教学等。

而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如:谈话激趣,扮演角色,设置悬念,设景演练,填补空间,故意示错等,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各施各法。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给学生出示相关图片以视觉的强烈冲击,加上对课文的品味积累,那会更直观有效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

学生在品味和欣赏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

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

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

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

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

还是以教学《秦兵马俑》为例,在教学课文第十自然段,我抓住了中心词“神态各异”进行教学。

先品读排比句,即作者由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产生的联想;然后体会省略号的具体用法(在此处是省略了兵马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最后再发挥想象“兵马俑还会有怎样的神态,让人产生怎样的联想?”用句式“有的……好像……”练习说话,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了。

3.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

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键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

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

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

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

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

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

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三、教给阅读方法是保证。

1. 抓朗读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学生对书面语言准确而快速的感知能力。

朗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三分文章七分读,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到文章的妙处。

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读可分为朗读、默读、速读、齐读等
多种。

教师可据文章内容不同有选择的使用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读懂读透文章,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对于课文要反复读,才能实现对词句的理解,实现文章人文性的把握。

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明明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把难读的,不能理解的多读几遍,可学生不管你要求多少,很多学生只把课文读上一遍,就无所事事只等老师讲解。

把读只当作完成任务,而不去发现,不去领会其中的意思。

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着法子,引导学生多次地朗读课文。

如:课始让学生读课文解决字、词。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接着挖掘文章重点片段、重点句子研读体会。

当然其中读的方法也应多种多样,或分组、分男女、师生比赛读,或对读,或展示读,或指名推荐读等等,尽量以最多的方式,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使学生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

2.抓关键句帮助理解、概括。

一堂课要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无需面面俱到,要指导学生利用教材,明确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

然后对于重点段落师生交流精讲,进行深化、强调,使学生从中注意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把握内容的准确理解,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此基础上找文章的关键句,比如: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
物性格的句子,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它们往往就是文章最好的概括)找准了这些关键句子往往对分析问题,把握课文就容易多了。

对于结构写法相似的文章,先引导学生赏析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既可。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