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芳字伯支,彭城丛亭里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芳字伯支,彭城丛亭里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芳字伯支,彭城丛亭里人。

父邕,宋兖州长史。

邕同刘义宣之事,身死彭城,芳随伯母房逃窜青州,会赦免。

芳虽处穷窘之中,而业尚贞固。

聪敏过人,笃志坟典
..,昼则佣书以自资给,夜则诵经不寝。

兼员外散骑常侍。

从驾洛阳,自在路及旋京师,恒侍坐讲读。

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辨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王肃之来奔也,孝文雅相器重,朝野属目。

芳未及相见。

尝宴群臣于华林,肃语次云:“古者唯妇人有笄.,男子则无笄。

"芳曰:“推经《礼》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

又《礼内则》称:‘子事父母,鸡初呜,栉缅笄总。

’以兹而言,男子有笄明矣。

”高祖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

孝文迁洛,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
吊之。

芳为注解,表上之。

诏以芳经学精洽,超迁国子祭酒。

以母忧去官。

孝文崩于行宫
..,及宣武即位,芳手加衮冕。

孝文袭敛,暨乎启祖、山陵、练祭,始末丧事,皆芳撰定。

出除青州刺史,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奸盗;然廉清寡欲,无挠公私。

还朝,议定律令。

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益,多芳意也。

宣武以朝仪多阙,其一切诸议悉委芳修正,于是朝廷吉凶大事,皆就谘访焉。

芳沈雅方正,概尚甚高,《经》《传》多通,孝文尤器敬之,动相顾访。

太子恂之在东宫,孝文欲为纳芳女,芳辞以年貌非宜,帝叹其谦慎。

帝更敕芳举其宗
女,芳乃称其族子长文之女,孝文乃为恂娉之,与郑懿女对为左右孺子焉。

崔光于芳有中表
..之敬,每事询仰。

卒,谥文贞侯。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B.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C.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D.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据说是三皇五帝之书,后来成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B.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及笄是指女子成年。

C.行宫,古代京城内供帝王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中表,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

文中崔光与刘芳就是中表兄弟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芳虽处窘境,但能专心学业。

他早年遭遇了家庭不幸,随伯母漂泊流离,但他白天抄书谋生,晚上则诵读经书,深夜不眠,学习非常刻苦、用心。

B.刘芳学问深厚,让人称善信服。

他曾就王肃关于古代只有妇女用簪、男人则不用簪的观点引经据典予以反驳,高祖和王肃听后都认为他的话很对。

C.刘芳谦虚谨慎,处事轻重得体。

孝文帝打算为太子恂聘纳刘芳的女儿,刘芳以女儿年龄偏大、相貌不般配为由而拒绝,孝文帝叹服他的谦虚谨慎。

D.刘芳为政宽柔,但能秉持正道。

他一度在地方任职,由于为政仁爱缓和,不能禁奸邪偷盗行为;但他能够洁身自好,不屈服于公私势力的压力。

13.把文中域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王肃之来奔也,孝文雅相器重,朝野属目。

(5分)
(2)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益,多芳意也。

(5分)
10.D【解析】原文断句为:“博闻强记,尤长音训,辩析无疑。

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

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11.C【解析】“古代京城内供帝王居住的宫室”错,应为“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官室”。

12.C【解析】‘‘女儿年龄偏大”错,文中只说“年貌非宜”,并未提年龄大小。

13.(1)王肃前来投奔北魏,孝文帝对他十分器重,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瞩目。

(“之”“雅”“相”
“属目”各1分,句意1分)
(2)刘芳参酌古今的情况,成为制定律令的骨干,其中条款的增删,大都是刘芳的意见。

(“斟
酌”“主”“损益”“多芳意也”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刘芳字伯支,是彭城丛亭里人。

他的父亲刘邕担任刘宋的兖州长史。

刘邕因参与刘义宣的反叛,死在彭城,刘芳便跟随伯母房氏逃到青州,恰好大赦被赦免。

刘芳虽然处在穷困窘迫之中,但是他的学业却固守正道。

刘芳聪敏过人,致力于古代典籍,白天替人抄书以谋取生活的费用,晚上就诵读经书而不眠。

刘芳兼任员外散骑常侍一职。

他跟从皇帝到洛阳,从路途上到回到京城,常常陪侍皇帝而坐讲读经书。

刘芳才恩深邃敏捷,尤其精通经书要义,见闻广博,记忆力惊人,尤其擅长注音、释义,对有关问题的辨别和分析都没有可疑之处。

因此,他受到皇帝的礼遇一天比一天隆重,赏赐也十分丰厚。

不久,他又兼任通直常侍,跟随皇帝到南方巡视,负责记录皇帝的活动情况,很快就被正式授职。

王肃前来投奔北魏,孝文帝对他十分器重,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瞩目。

刘芳没有和他见面。

孝文帝曾在华林宴请群臣,王肃对在座的人说:“古代只有妇女用簪子插头发,男人则不用簪子。

”刘芳说:“根据《礼经》正文推究,古代男女都用簪子。

又有《礼内则》中说到:‘子女侍奉父母,鸡刚叫,就起来给父母梳头、扎头,插上簪子。

’按照这种说法,男子用发簪是明了的事。

”高祖听了,连连称赞他说得对,王肃也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孝文帝迁都洛阳,路经朝歌,看到商朝比干的墓,悲怆痛惜,写祭文来悼念他。

刘蓍为孝文帝的祭文详加注解,写成表文呈上。

孝文帝下诏表彰刘芳经学精深广博,破格提拔他为国子监祭酒。

后刘芳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

孝文帝在行宫驾崩,等到宣武帝元恪即位,刘芳亲手给他戴上皇帝的衣帽。

孝文帝的入殓,以及启告祖先、选择陵寝地点、祭奠礼节,丧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由刘芳制定的。

刘芳外调出任青州刺史,为政仁爱缓和,不能禁止奸邪偷盗;但是他清廉寡欲,不屈服于公私势力的压力。

刘芳回到朝廷,讨论制定法律制度。

刘芳参酌古今的情况,成为制定律令的骨干,其中条款的增删,大都是刘芳的意见。

宣武帝认为朝廷礼仪中缺漏很多,把一切制度也都委托刘芳去修正,因此,朝廷有关的吉凶礼仪大事,都向刘芳咨询访问。

刘芳沉毅静雅,端方正直,节操、喜好甚是高洁,对于《经》《传》他大都精通,孝文帝尤为器重、尊敬他,动辄造访于他。

太子元恂住在东宫,孝文帝想给他娶刘芳的女儿,刘芳以女儿的年龄、相貌都不相宜而拒绝,孝文帝叹服他的谦虚和谨慎。

孝文帝又让刘芳举荐他宗室的女儿,刘芳举荐他的同族兄弟之子刘长文的女儿,孝文帝于是给元恂娶了她,与郑懿的女儿一起成为左右两位王妃。

崔光与刘芳有中表亲戚的关系,每遇到事情都咨询仰赖刘芳。

刘芳去世,谥号为
文贞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