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演变
--赵毅 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西汉武帝时: 建立中朝
皇
执行机构 帝
中朝 尚 侍常 书 决策机构令
中侍
外朝 丞御 太
史 大 相夫 尉
有事上报 九卿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
起 草
中
诏 令
书
)
(
负 责
尚
执 行
书
)
(
封 驳
门
审 议
下
)
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出错。同时避免了 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
者。
——《皇明大政记》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 制约作用,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顺治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限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南书房
皇权得以加强
雍正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军机处
皇权高度发展
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设立时间: 雍正年间
材料一 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各有异, 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 达,一致贻误事机。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 以救其弊。
---魏向东《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
(2017·浙江湖州高三期末·4)唐中宗不经中书 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敕的封 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 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 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2)分权是加强君主专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制的重要手段。
宋
二府三司
(3)决策权由外朝向内 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
元
一省制
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
明
废丞相,设内阁 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
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
清
军机处
机处。
感谢下 载
A.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
B.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
D.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
起 草
中
诏 令
书
)
(
负 责
尚
执 行
书
)
(
封 驳
门
审 议
下
)
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出错。同时避免了 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课标要求:了解汉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客 观评价隋唐三省六部制,总结中国古代中央政治 制度演变的趋势。
1.秦朝:
1.秦朝: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材料:秦和西汉初年,中央实行丞相制度, 由丞相日理万机,统辖百官。举凡官吏的选拔、 弹劾、诛罚、郡国上计与考课、总理百官朝议 与奏事、封驳诏制、谏诤等,都在丞相的职权 之内。这种体制,隐含着发生皇权与相权冲突 的可能。武帝时,丞相田蚡骄横,“荐人或起 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相率吏部权低进下一 ,步 造户部被 成分 “割 冗,官礼 部皇”权局进面兵 部一。步加强刑 部;职权分工部散,效三省六部 制
元朝:一省制
皇帝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注意: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 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 相权大趋势下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2)原因: 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3)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4)影响: 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加强皇权(君主专制发展至顶峰)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秦 汉武帝
东汉
中央政治制度 演变趋势:
三公九卿 中外朝
(1)一直存在着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但皇权不断
尚书台
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 长官工位宰相的局面并未贯穿于整个唐朝。唐 玄宗时期,中书门下体制建立。中书令张说上 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辖类似中书省六部 的五房,分部门主管政务。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宋代: 二府三司制
皇帝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 政
盐 铁
财 政
户 部
枢密院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皇帝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内阁的建立:
时期 名称
明太祖
设立殿阁 大学士
明成祖
设立 内阁
职权
特点
仅备皇帝顾问 品秩较低,
兼协理章奏
不参与决策
参与军国大 地位逐渐上升,有 事的商讨 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中期 以后
可以“票拟”对 地位变得更 奏疏的处理意见 加重要
内阁首辅是否就是原来的丞相??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神宗实录》卷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
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
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