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现在,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一一“看图片,取名字”:来出示“白雪皑皑”画面:多
美的画面!老师给它取个名字:白雪皑皑!不错吧?(停顿一下)你瞧,老师用上了ABCC 式的词语,画面的意境就更美了!你能像老师这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吗?(炊烟袅袅)评价:很好!真不错!真美啊!就是这个味!有点味道!
下面,咱们能不能换一个形式.,用AABC式的词语来说说?
看得出,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让我们在这样的美景中,开始上课吧!
一、教学预设
(一)揭题导入,读懂题意
1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
2.揭题读题
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评:“弦”字读得很准
3.理解题意:知道绝弦是什么意思吗?(挑断琴弦,不再弹琴)课题连起来的意思就
是一一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乐师,这位名满天下的乐师怎么会“绝弦”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读出品味
(1)读出停顿
课前,我们已经在预学单上反复朗读了这篇文言文,现在谁能够借助停顿线读出恰当的
停顿(指2生)课件出示课文
评:读得字正腔圆,不错!谁也愿意来试试。
有了恰当的停顿,读来就有古文的味道了。
(2)读出韵味
指导重点:一一读好语气词“哉”、“兮”
如果这两位同学能够关注句子中的“哉”和“兮”字,一定能读得更好!你看,这个句子中的“哉”和“兮”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利用注释来理解古文,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哉”和“兮”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像这样的词在古文里很常见,我
们读的时候声音可以适当地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听老师来读读(师范读)自己试试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2个。
(评价:真不错,你读出了古文声断意不断的味道来!;读得既有节奏,又有韵味,真棒;)一起来读一读。
(3 )总结方法
指导重点:一一理解“谓”、“乃”“不复鼓”的意思
最后一个句子很长,有点儿难度,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几个字词不好理解?(谓、乃、不复鼓)能大胆地提出不懂的地方,很棒!谁来帮他释疑?整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谁会说一一根据句意,所以我们做这样的停顿
(指读、齐读)
古文中恰当的停顿其实是根据句意来划分的。
我们读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生硬的割裂开
来,而是要有一种声断意不断的味道。
带着这样一种韵味,谁来完整地读读课文。
评: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让我们也找找自己的感觉,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提提建议。
(4)诵出兴趣
大家读得津津有味,看来古文真是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有味道!齐读给老师们听
花时10分钟
(三)斟字酌句,感悟“知音”
1 •聚焦“善”
(1)我们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遍一遍地读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文的含义。
这篇文言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读了古文,你对.伯牙、.子期这两个人有什么了解?
预设:一一是知音。
师:是的,你注意到了他们俩的关系。
关于他们个人的你有什么了解的吗?
预设一一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课文哪句写出了擅长弹琴?
(2)解读第一句(出示)
交流:
――伯牙善鼓琴这个“鼓”的意思是一一弹
――而这里“善”的意思是?可以说是(擅长、善于)
2•理解“善”
弓I:伯牙善一一鼓,子期善一一听。
(板书:善鼓、善听)
再读文章,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交流理解】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
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是的,就是这些句子!)师:首先让我们细读第一句,(出示第一句)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找到文句,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1)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高山,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高山来。
(聚焦“志”——这里的“志”的意思是——想到,想要表现。
)你的意思是——伯牙想到高山,
就能用琴声来表现,可见伯牙琴技高超,真是善鼓啊!
(2)伯牙的琴声表现的是高山,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
(所以,钟子期曰:一一)
这里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谁来说说?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边很常见,古人在称赞时会用上“善哉”,例如:称
赞栩栩如生的一幅画,会说“善哉”;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时会说“善哉”;在夸奖你聪明时会说“善哉”,当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时称赞道:“善哉……”!
(3)此时此刻,子期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巍峨、峻拔、险峻的泰山。
)指导朗读:请你读出泰山的()来!(还有谁想说?)评价:你不仅读出了高山的险峻,还读出了
子期由衷的赞叹。
――那么,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广阔、浩瀚、奔腾不息的江河)你能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评价:你的朗读仿佛让我感受到了江河的一一)出示两个句子:而那么多丰富的意象课文仅用一个“峨峨兮”、“洋洋兮”表达了出来,这古
人写话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4)(分男女生读)现在,请男生读高山的句子,女生读流水的句子。
此时,我们仿佛
也身临其境,来到了高山流水间,走进了伯牙的琴声中。
合起来再读一遍---
(5)伯牙能够用琴声表现山的巍峨、水的浩瀚,这真是伯牙善鼓(手指板书);而子期又能从琴声中听出山之高,水之远,这就是子期一一善听。
花时20分钟
3.补白“善”
同学们,当时俞伯牙已经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我想他的琴声不止表现过高山流水,也
许还表现过一一(课件渐出)
清风徐徐沧海茫茫芳草萋萋杨柳依依
也一定表现过一一(课件渐出)
皎皎明月隆隆惊雷盈盈秋水蒙蒙细雨
当伯牙想到这一些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吗?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
清风——春风沧海——东海芳草——春草树木——杨柳
明月——秋月惊雷——春雷流水——秋水细雨——春雨
指名4个。
【点评】你瞧,文言文并不难,你一下子就会了!
子期真是懂琴之人啊!
你能把子期由衷的赞叹融进去读吗?(引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4 •回扣“善”
不论是高山流水,还是清风明月,不论是蒙蒙细雨,还是隆隆惊雷,只要伯牙心中所念,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
这就是一一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哪个字最能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必)一个“必”字,道出了伯牙和子期的情
投意合!子期听懂的难道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一一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心声、胸怀、志向)
同学们,像高山一样的志向,像流水一般的情怀,只有谁能懂?只有谁最懂?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分明是一对一一知音!(板书)花时28分钟
四、破琴绝弦,再悟知音
1•切己体察,感受结识知音的喜
(1)同学们,其实,伯牙和子期并非结交多时的故友,他们也只是萍水相逢,读读屏幕上的这段文字。
(配乐,出示资料)
(2)配乐朗读
此刻,得遇知音的伯牙心中那份欣喜,真是难以言表啊!他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得遇知音,足以慰平生!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乡间山野处!
花时33分钟
2•前后比照,感受失去知音的悲
先音乐起,师叙述:伯牙和子期多么希望两个人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依。
他们约定
第二年在老时间、老地方再次相见,第二年月圆之夜,伯牙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如约而至,可等待他的却是子期一一冰冷的坟墓。
原来子期已经抱病而去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一
定要把他葬在江边,好在相会时,再听到伯牙的琴声。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伯牙的心情肯定是一一(请生回答)伤心、痛苦、悲痛欲绝
——读句子,(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
理解:
(1)是的,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赞叹一一
志在流水时,再也没有人赞叹一一
(2)再也没有人能知我心,知我意了,读一一
伯牙“破”的仅仅是琴?“断”的仅仅是弦吗?(他的心破碎了,断的是对知音的期许)
再齐读句子。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它:
于是,就在这个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后,《列子》中铭刻下这对知音的名字:读一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光流逝,五百多年后的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一幕: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也在一次次地重温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琴声,再次吟诵吧!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齐读课文。
五、背诵积累
千古绝唱,荡气回肠,让我们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背诵下来愿同学们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觅到知音,珍惜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