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琥珀》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琥珀》优质教案

5 琥珀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重点难点】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
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会用哪些词语来描绘琥珀?这么美丽、珍贵的琥珀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琥珀的来历。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生字:怒吼脂拭餐划晌辣渗挣番埋刷测详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脂、拭、晌、渗、挣、刷”是翘舌音;“怒”上部是“奴”,不要写成“如”。

4.教师范读,并指名朗读,解决难读语句。

三、了解文章内容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四、默读课文,交流疑问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2.总结疑问,交流解决。

引导思考:(1)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2)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琥珀的形成
1.体会松脂球的形成。

(炎热天气,松树渗出松脂;苍蝇、蜘蛛相遇被松脂包裹;松脂不断下滴,形成松脂球。


2.体会化石的形成。

(地壳变化,漫长的时间演化,松脂球变为化石。


二、了解琥珀的价值
1.学生齐读第18自然段,引导了解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2.结合前文对琥珀形成的推测,体会科学家想象和推测的合理性。

3.体会琥珀的价值。

(琥珀对历史的完好保存、对科学家研究的意义)
三、拓展实践
1.实践演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2.拓展阅读:课下读一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感受更多的自然奥秘。

【课文小结】
这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合理的想象,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几千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形成(推测):松脂球化石
(苍蝇、蜘蛛、老松树)(陆沉水漫、几千年)发现海滩
价值:推测详细情形
【教学反思】
首先,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多,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尝试把课文分段,理清脉络,这样有利于对全篇课文内容的把握。

其次,教学的重难点是能自己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找到推测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我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第一部分,从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过程,再结合实际,分析科学家已知和不知的内容,从而找到依据,体会推测的合理。

5.琥珀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2.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提问:经过上学期的提问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这一单元,我
们将继续学习关于提问的迁移运用。

2.(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琥珀吗?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它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琥珀。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一)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记录自己的问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疑难点。

1.如果是读音方面的问题,顺势个别指导。

2.如果发现好的问题,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启发其他同学。

预设:(1)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
(2)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二)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点拨: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找到其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形态)
三、指导书写
1.师出示会写字,生根据字的结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师范写:餐、辣、渗。

生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部分问题,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看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1)组内交流,整理问题。

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划去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组内解决不了的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2)汇总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清单。

预设: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1.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集体交流。

2.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找出相关句子。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

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

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树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在一起,且挨得很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住。

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4.(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

(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
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1.默读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用“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小结拓展
今天的课上,我们做了心思敏捷、细腻的推理家,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琥珀图片,边看边想象,这些琥珀中又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教学板书]
5.琥珀
琥珀松脂球天气热
松树老
苍蝇、蜘蛛恰巧一起
松脂不断滴落
化石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科学价值极大
[教学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根据文中说的条件推理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产生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

所以我在课程的最后出示了一组琥珀图片,让学生编故事,他们对这个十分感兴趣。

本次教学中我在小组汇总问题时把学生抓得过紧,学生自学汇报时间过短,提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同时课堂略显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

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