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采纳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逐渐深入,点滴理解;采纳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和生的亲和力;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点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情1﹑很多文人的书斋名言简意赅而寓意深刻,寄托了个人的情怀,请说说大家熟知的几个书斋名的什么深刻寓意:“稼轩”: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聊斋:蒲松齡,摆茶水请路人聊天讲故事,作为《聊斋志异》的素材。
饮冰室:梁启超,《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和?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惜抱轩:清代散文家姚鼐,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惜抱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
晦庵: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
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2﹑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拟名”项脊轩”有什么含义吗?明确:一是说它屋小,如在项脊之间;二是因为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3﹑归有光简介: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
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
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和编修《世宗实录》。
隆庆五年病逝。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和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和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
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4﹑”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5﹑《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
姚鼐《古文辞类纂》:”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
”二﹑诵读明情1﹑播放多媒体朗诵,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注意读音的字:项脊轩庖呱呱而泣老妪迨先妣象笏爨姊妹扃牖2﹑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⑴作者写到一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明确:一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⑵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⑶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作用:承上启下)⑷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⑸小结本文所写内容:一间书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两种感情——多所喜,亦多可悲三世变迁——祖辈﹑父母辈﹑自己四个女人——先大母﹑妪﹑先妣﹑妻子五件事情——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三﹑披文入情(一)倾情诵读,感悟真情好的文章需要反复吟诵,更何况是这样一篇至情之文。
请六位同学和教师一起配乐诵读,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弥漫在文章中的情感。
(二)描绘画面,体会喜情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找出描写项脊轩的文字读一读,并分析其特点。
明确: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特点:狭小——室仅方丈。
修葺前: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和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能够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3﹑小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三)分析细节,体悟悲情1﹑过渡:用一幅上联来概括作者居于此的”可喜”生活,请大家结合下文作者所写内容(什么人﹑什么事)﹑所抒情感对出下联。
提示:在下文中作者都写到了哪些人呢?诸父﹑先妣﹑先大母﹑亡妻。
出示上联:胜景清雅,书海啸歌,庭阶寂寂,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下联参考:诸父异爨﹑老妪追怀﹑祖母殷殷﹑夫妻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2﹑合作探究:在对诸父﹑先妣﹑祖母﹑亡妻的追忆叙述中,有很多细节;细节能够和人﹑事﹑物﹑情相关。
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细节探究其描写的妙处。
第一二组探究诸父异爨;第三四组探究老妪忆母;第五六组探究大母励志;第七八组探究回忆亡妻。
提示:诵读﹑细节﹑分析情感(细节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
3﹑赏析示范:诸父异爨这一事件中有一处细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从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和淡漠。
从中,我看到了归有光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和悲凉。
4﹑小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适时点拨并进行补充。
⑴诸父异爨组。
原文: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分析:描写伯父﹑叔父分家,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能够看出分家之后家里一派凌乱之景;从”内外”“往往”强调出家里门墙林立;”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南北连通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到处都是的门墙代表着兄弟之间的淡漠﹑隔阂和疏离;归氏一族到归有光之时家道日益衰落,面对诸父渐行渐远﹑家族分崩离析,他却无力挽回。
从中我们看到了他无奈﹑悲凉的情感。
⑵老妪忆母组。
原文: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分析:借老妪之口来缅怀去世的母亲,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教师情境创设:归有光的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
听闻老妪说到母亲对儿女的嘘寒问暖,思及母亲失声后欲关爱儿女而不得,再加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内心该是何等的悲痛!资料连接:归有光8岁丧母:”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指归有光之母)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先妣事略》“孺人死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中夜和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先妣事略》深化情感:8岁,是最需要母亲关爱的年纪,可母亲却骤然离世;8岁,还是一个不能领会生死的年纪,所以年少的他竟以为母亲是睡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时,归有光18岁。
从8岁到18岁,”母亲”二字,也许他早已在心中千回次的咀嚼回味;从8岁到18岁,十年冷暖无人知;从8岁到18岁,夜半衾寒有谁问。
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
娘以指叩门扉,娘对儿嘘寒问暖,娘曾承受失语之痛,可我已十年不曾见得娘亲容颜,也再不能得见。
再次从这娘的这六个字中去感受归有光内心的悲痛:教师读旁白,学生读这六字。
⑶大母励志组。
原文: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分析:叙述祖母到轩中看望我一事,有语言——”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有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