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5.1.1相交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并会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索邻补角与对顶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2.通过“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的简单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四、教学过程设计: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直线相交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识图训练:∠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 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得出相应的关系,与小组成员交流结论。
结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师生共同纠正。
小组成员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不同的角的位置关系后,得出对顶角的定义,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①是两条直线相交而得;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没有公共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探究活动三:(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课本图5.1-2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这个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1+∠2=180°,∠1+∠4=180°(邻补角定义)∴ ∠2= ∠4(同角的补角相等)同理可得:∠1= ∠3“对顶角相等”这句话,学生很好理解,只是不知怎么阐述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同角的补角相等”得出对顶角的性质。
学生分小组讨论,阐述自己的想法。
尝试应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角的邻补角只有一个。
B对顶角的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
C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D如果∠1=30°,∠2=30°,则∠1与∠2是对顶角。
2.(1)如图,直线AB与CD 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
∠2的对顶角是。
学生审题识图,分清角的关系,小组交流用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具体问题,强化学生对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感,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
尝试练习后教师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2)上图中,若∠1=40°,则∠2= ,∠3= ,∠4= 。
(3)若∠1=90°,∠2,∠3,∠4各等于多少度?补偿提高1.已知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四个角,其中的一个角为50°,则其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2如图所示,直线AB,CD交与O,OE是∠BOC 的平分线,且∠BOE=50度,那么∠BOC= 度。
(A) 80 ( B) 100 ( C) 130 ( D) 1503. 如图所示,AB⊥CD于点O,直线EF过点O,若∠AOE=65°,求∠DOF的度数。
小结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学生组内交流,归纳,补充。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达标测评题 一、 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B 、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C 、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D 、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二.填空:2.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已知∠AOC+∠BOD=90°,则∠BOC=。
3.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 。
三.解答题4如图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1) 写出∠AOC, ∠BOE 的邻补角。
(2) 写出∠DOA, ∠BOF 的对顶角。
(3) 如果∠AOE=30°,求∠BOF ,∠AOF 的度数。
作 业1.必做题课本第9页 习题5.1 2,7 2、选做题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若∠AOC:∠AOE=2:3,∠EOD=130°,求∠BOC 的度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选择不同的作业,这样可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5.如果直线AB、CD相交于O点,且∠AOC=28°,作∠DOE=∠DOB,OF平分∠AOE,求∠EOF 的度数附达标测评题答案:1.D2.135°3.180°4.(1)∠AOD、∠COB;∠AOE、∠BOF(2)∠BOC、∠AOE(3)30°、150°5.62°七年级数学(下册)5.1.2垂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三、教学难点:用垂直定义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及垂线的画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情景引入提出问题:1.如下图:(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是什么?(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2.当∠AOC=90°,口答∠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完后,引入课题【板书】5.2.2垂线因为对顶角、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是建立垂直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讲新课前要复习巩固这些内容。
教师演示:转动直线CD的同时,用量角器量直线AB、CD相交所得的角,多变换几种位置一直转到使直线CD与AB所成的角有一个角∠AOC=90°(如下图)自主探究探究活动一:.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吗?你能试着给垂直下个定义吗?【板书】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吗?探究活动二:垂直的记法、读法和判定归纳:①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为O,记作“AB⊥CD,垂足为O”(如图).②垂直判定:∵∠AO C=90°,∴AB⊥CD(垂直的定义).∵AB⊥CD(已知),∴∠AOC=90°(垂直的定义).以上归纳实现数学的三大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之间的切换,并板书以突出其重提醒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小组成员间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然后板书垂直的定义。
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广泛联想,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两直线垂直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师生间相互交流.提醒学生注意: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活动:用∠AOD、∠BOD或∠BOC让学生重复练习正、反两步推理。
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要性。
探究活动三垂线的画法及性质问题1:(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通过画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垂线的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问题2: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
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垂线的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学生先独立探索再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在巡视中及时指出、纠正学生发生的错误,训练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惟一。
垂线的性质1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分小组测量,讨论,归纳。
抽小组代表发言。
探究性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举措,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
小组交流,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更深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问题3: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思考:点A到直线DC的距离与点A到点C 的距离有什么区别?入的得到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只有线段PO最短,且当PO与l垂直时,才最短。
刚才在问题2中探究得到了只有线段PO最短,且当PO与l垂直时,才最短。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线段PO特征:P 为直线外一点,O为过P向直线l 所引的垂线的垂足,提高为:线段PO的长度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