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营导游词

东营导游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秀美的滨海城市——东营。

我是本次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小*。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陪同各位到黄河入海口游览,希望我的服务能令大家满意。

我们今天的行程大致是这样:首先我们从东营宾馆出发,乘车沿东三路至潍河路车观明月湖国家都市湿地公园,经胜利大街欣赏清风湖公园的秀丽风光,至府前大街参观气势恢弘的东营市标志性工程新世纪广场。

途经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所在地永安镇,然后沿黄河口旅游南线至大汶流游览黄河入海口风景区,在那里我们为各位领导准备了游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将沿黄河顺流而下,去欣赏海河交汇的壮美景观。

然后过黄河上最后一座浮桥,至黄河入海口旅游北线。

途径国家重要领导人曾登高远眺的瞭望塔、孤东滩海油田等。

午餐品尝远近闻名的当地特色黄河故道鲜鱼汤。

用餐后乘车返回东营宾馆温泉游泳广场,感受最具特色的黄河口温泉,解除一天的疲劳,回味难忘的黄河口之旅!〖市区导游〗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成立于1983年10月,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垦利、利津三县,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180万,其中市区人口60万。

东营的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概括:黄河口、大油田、孙子故里、吕剧故乡。

黄河奔腾万里,从这里入海,塑造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崛起;这里诞生了兵圣孙武;是著名的吕剧的发祥地。

国家重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都在东营市境内。

建市2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5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2741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0.95亿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人均消费水平等指标均居山东省首位,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各位领导,咱们现在所走的这条路是东三路,前面即将到达明月湖国家都市湿地公园。

东营市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城南端,总面积为70.9公顷。

原为建市初期城市建设取土造成的低洼荒碱地,随着时间推移,雨水沉积,生长了大量芦苇、香蒲、柽柳、碱蓬等树种,吸引不少鸟类在此繁衍生息。

同时这一区域有大面积的水面及盐碱滩涂,具有丰富的盐碱地自然生态和耐盐植物分布,对黄河三角洲独特的湿地资源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水陆交接、自然过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

2005年5月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公园规划设计由东营市园林绿化处与上海九道景观设计公司及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合作完成的。

突出“城市与湿地”主 1 题,从生态、自然、文化的角度揭示城市与湿地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考虑生态负荷的前提下,重视城市新景观的创造和人的休闲性的结合,使之成为亲人的、生态的、展现黄河入海口独特湿地风貌的城市新空间。

同时在公园中部靠近广利河位臵规划建设一座环流泵站,作为东城环城水系实现水流循环的关键设施,促进25.6公里水流循环、改善水质。

公园由北至南分为三个区域:北部是滨水休闲带,南部是生态林带,中间区域是可借助水上交通工具观赏游憩的浅水湿地风貌空间及科普教育基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境在这里变为现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叫做胜利大街,前面即将到达的是清风湖风景区。

清风湖公园是山东省最大的城市公园,是全国第一个以展现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占地面积2690亩,湖面水体面积1200亩,总投资4.8亿元。

按照5a级标准规划建设,是东营市“黄河水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规划范围为北起南一路,南至南二路,西起东二路,东至东四路,东西长约4.9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包括清风湖、明月湖、广利河、广利河南岸旅游开发区和胜利大街桥五部分。

它以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为主题,以大水、大桥、大景观为重点,是整个黄河水城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地段。

下面我们即将到达的是东营市的标志性工程新世纪广场。

新世纪广场建成于1998年10月,占地17万平方米,整体设计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式布局,由中心广场和四座建筑物组成,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体布局美观大方、气势恢宏。

市委、市政府综合办公楼座北朝南,高度为73.3米,地上17层,地下2层,主楼高耸庄严,两侧辅助建筑略呈围拢状,意寓欢迎、拥抱之意。

法院、检察院办公楼分别位于中心广场东西两侧,建筑面积各为10000平方米。

两院办公楼造型新颖,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看均呈“山”字形,寓意执法如山。

与市委市政府大楼构形为天平状,寓意执法公正,同时分别饰有圆形、方形装饰图案,寓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心广场占地32000平方米,中心广场正中设有一直径为28米的旱式音乐喷泉,该喷泉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多种形式的水样,中心水柱喷高为21米,代表进入21世纪。

新世纪门坐落在广场南端,宽40米,高16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既作为市委、市政府综合办公楼的屏风,又作为广场南面胜利大街的底景。

2005年,新世纪广场增设两个高13米,宽12米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以此为窗口,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展示东营的人文环境。

与新世纪广场隔河相望的,是东营经济开发区。

东营市是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东临渤海,与日本、朝鲜和韩国隔海相望;背靠内陆广阔的经济腹地,是连结山东半岛和京津唐的重要枢纽,是环渤海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城市,对外开放、对内幅射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城市建设以生态型、组团式为发展方向,突出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地的特色。

按照“河湖相连、水系环绕、绿水共融”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中国“湿地之城。

”神奇的土地,风光独特,景色宜人。

东营是一座具有典型风格和独特风貌的城市。

这里既有辽阔的草原、肥沃的土地、广袤的湿地和茫茫盐碱滩,也有漫长的海岸线,融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现代气息、文化氛围于一身,是一片尚未被世人完全瞩目的处女地,在某种意义上说,富饶美丽的东营还“养在深闺人未识”。

都说东营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和黄河文明在这里融会贯通。

说东营市古老呢,市境南部广饶县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期是齐国腹地——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共称乐安,寓意安居乐业。

说它年轻呢,是因为市域北部的垦利县其境内大部分系黄河新淤地,成陆仅一百多年,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各位领导,之前有没有到过东营或是对东营有些了解的?(看来大家都不是很了解),那么我来介绍一下东营的由来吧。

提起东营这个名字可是有一定的历史了,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相传当年党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高丽国,当他来到这片滩地的时候,探子来报说前方涨潮,道路泥泞,不得前行。

于是李世民命令军队分为东、西两个营子驻扎于此,可是一连等了几日,大水也没有退去。

李就率领一部分人马另选道路撤离,并令其他人马做好长期驻扎的准备。

所以这帮驻守的官兵就一边垦荒、种粮、种棉,一边等候军令。

可这一等就是数年,他们也没有等到被调遣的命令,他们就开始自己管理自己,并相继成家立业,繁衍生息至今。

现在,在东营村的西临还有一个村子叫做西营村。

说起将东营确立为市名呢,还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胜利油田会战初期说起,当时的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的指挥机关就设在东营村。

那时,石油系统经常召开全国石油系统电话会,安排部署工作,交流会战经验,掌握各地动态。

会前点到时,因为“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字数太长,通常用“东营”代替。

久而久之,“东营”这个名字已经叫得很顺了,加之当年的惠民地区在这里设立专为油田提供服务的办事处,名字就叫“东营办事处”,以后为了适应胜利油田的 3 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建设的需要,1983年10月成立这个省辖地级市时,就起名叫做“东营市”。

(“东营”原是广饶县辛店公社的一个村名。

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原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

从此,拉开了华北石油会战的序幕。

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

为纪念营2井获高产油流之日,当时的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发展,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一带(后发展为东营市西城)逐步形成由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们习惯称之为“基地”。

1965年3月,为支援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决定成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并组建了一批为矿区服务的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

1965年2月18日,在垦利县胜利村附近打坨11井日产原油1134吨,为胜利油田第一口千吨井,也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

此后,在胜利村一带开发了胜利油田第一个整装大油田——胜坨油田。

由于第一口千吨井和胜坨油田均位于胜利村一带,同时为纪念石油会战的重大胜利,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至1978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工人和家属达到19.6万人。

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

由于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华八井)和油田会战指挥部都在东营村一带,并且在东营村一带发展建设了初具规模的新兴城市(油田基地,今东营市西城),建市后东营村名即成为市名。

)〖垦利县情〗那么我们现在已经是在垦利县境内了,垦利的大部分土地,在过去是市区北部的利津县的辖区,当地人称之“利津洼”;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利于开垦,又被称为垦区,1943年建县时结合了垦区和利津洼这两个名字,将这里命名为垦利。

垦利县版图面积 2204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20多万。

垦利人多来源于利津、广饶、寿光和鲁西南人,因此,在垦利县境内,就风俗民情来说,大体可分三种类型:一是西部村庄,因原属利津辖地,其居民风俗基本与利津南部地区相似,可以说是较早的土著居民,比如皇殿村、佛头寺村,历史比较悠久;二是中部地区居民,多从广饶、寿光北部迁来,故仍保持其原籍习俗;三是东部地区居民,多以鲁西南移民为主,其风俗民情亦与鲁西南大同小异。

(东部一些村庄的名字与韩复榘移民垦殖有关,比如永安镇的二十师,七七事变前是韩复榘部二十师的军管地,事变后军管人员撤走,土地归佃农,建村仍叫二十师。

一些以序数命名的村庄是这样来的,1935年黄河在鲁西决口,当地人民受灾,山东省政府组织灾民来垦利县垦荒,将灾民划分为八个大组、若干个小组,安地建村,这一地区移民所建的村庄都以序数命名为一村、二村,保留至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