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辨性阅读能力养成

思辨性阅读能力养成

龙源期刊网
思辨性阅读能力养成
作者:张芳徐玉宇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17期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文章从目标设定凸显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多元解读磨砺多角度思辨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辨析文本深层意蕴等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思辨性阅读世界,养成良好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目标设定;多元解读;比较阅读
“思辨”最早见于《礼记》之《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慎思,是辩证思考、探求真知、把握规律的知识内化的过程;明辨,是辨别是非、判定真伪、懂得取舍的独立判断的过程。

可见,“慎思”与“明辨”强调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里有什么”,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提升理性思维水平,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下面以苏教版课文《九色鹿》为例,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思辨性阅读世界,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

一、目标设定,凸显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九色鹿》是一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的民间故事,学生们很容易读明白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

一般的解读,赞扬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优秀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可耻行径。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紧扣“利、恩、信”,抓住关键词句,在思辨阅读中感悟、想象、对比、辨析、体会九色鹿、调达、国王这三个文学形象的意义。

三个角色在故事中思想行为是有变化的。

九色鹿救人不图回报反而差点被救助过的调达加害;国王准备猎杀九色鹿,最后下令保护九色鹿;调达本应该受到国王奖赏,最后却受到处罚。

学生在思辨阅读中仔细品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思辨之后,看看九色鹿、调达、国王在心目中的形象有何变化。

这些目标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说、想”,感受出“巨利、大恩、重誓”,从而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

这样的目标设置,实现了文本语言的“浅”和内涵的“深”的有机相融,不仅培养了学生评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二、多元解读,磨砺多角度思辨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带着学生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站在“文化视角”的层面去多元解读文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