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治理的革命
性变革
安然事件暴露出的美国公司治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2002年6月6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出台的关于改进上市治理标准的建议书,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发响。
《华尔街日报》称这些措施将是"对美国公司治理革命性的变革"。
这些措施,如果融入上市规则,将对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以及国外企业在美国上市产生深远影响。
背景:美国公司治理危机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及日本公司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美国式的公司治理模式曾经受到广泛的批评。
批评的意见认为,美国模式是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快速流动的系统,股权高度分散,没有股东真正地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股东们都主要是从股票的交易中赚钱,对相互之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关系并不关心。
人们批评美国公司过度关心股票市场的反应,战略和投资决策的时间眼界很
短,而日本公司是看几十年的。
但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美国的科技股、网络股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兴盛,加上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公司治理系统又受到了高度的肯定。
与此同时,美国的公司也通过股票期权机制来使经理人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并延长了经理人的时间眼界,为经理人创造长期股东价值提供动力。
加强董事会建设,增加独立董事,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等,来确保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提高董事会作为一个高层管理团队集体受托经营公司的能力。
美国模式的公司治理做法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公司治理运动。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是加强了全球范围内对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推崇。
但是最近美国《财富》500强排名第七位的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以及其他一些著名公司相继出现危机,暴露了美国公司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对美国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
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
由于股权的过于分散,使得股东对管理层的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出现"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靠外部的监督机制。
首先,是建立一个由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