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改革初期,改革的结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所以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很大。
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市场化改革必定会使大部分人收益,而部分人利益受损。
因此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会抵制改革,使改革进程受阻。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多个金融领域的改革,因此需要这些改革方案和进程相协调。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
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到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进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中国对银行业实行的是隐性的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
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倒闭。
为了冲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政府也多次对银行注资。
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但是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会使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可能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当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又会成为银行高风险经营行为的最后埋单者。
这样的隐性保险制度,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而且当银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出现时,政府和银行都会去掩饰这些问题。
(4)尽管中国货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仍然发展不充分,制约着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有效地调节利率,执行货币政策。
首先,货币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市场发展不够均衡。
交易规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其次,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较为单一。
我国货币市场交易客体品种较少,且除了同业资金拆借之外,其他货币市场工具都规模较小,债券市场中,短期国债的发行量太小。
票据市场的主要工具为银行承兑汇票(占95%)。
2.解决措施
(1)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
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资金流动规模大、速度快,没有一个统一开放的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有可能产生短期内利率的大起大落,给经济带来危害。
为此,首先要继续发展同业拆借市场,使同业拆借利率真正成为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
扩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使得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规范证券市场的动作,推动我国债券一级、二级市场的发展。
此外要发展银行债券柜台交易,这样就可以使债券发行和交易都市场化,形成零售与批发、场外与场内有机统一的、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消除不同市场债券交易价格与收益率的非正常差异,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
再次要进一步降低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的限制,通过交易主体的交叉,增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与渗透。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赢利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竞争压力。
这对国内银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只有国内银行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弥补自己
的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快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
银行为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群体金融理财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是银行争夺客户资源,拓展赢利渠道,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的宗旨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尤其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从而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
利率市场化之后,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将同样面对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银行业“借短贷长”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内在脆弱性,极容易将某一银行的问题“传染”给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
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5)加强金融监管。
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从正反方面证明重塑金融监管在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在总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经验时,学界普遍认为建立有效监管机制是利率市场化成功实现的前提。
要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金融监管;按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监管水平。
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