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学习音乐教学论课程学期总结

学习学习音乐教学论课程学期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学习学习音乐教学论课程学期总结
篇一:新课程改革教学总结_音乐论文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我作为音乐教师也融入了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在这一学期的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尝试着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生的评价方式等进行不同的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音乐课也要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现这些新的观念,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助,共同发展;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等等。

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用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目标要求。

例:一年级的小朋友,在音乐的欣赏中,由于听力与读谱能力不强,他们对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情感的感知和体验等都受到了限制。

我尝试用直观的图画、符号来表现乐曲的旋律、节奏、结构等,并结合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现音乐,在“音画转换’冲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欣赏《荫中鸟》时,我首先打破了以往先出示欣赏课题的做法,先放录音让学生闭目想像,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的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由于听得真切,想得奇妙,有的学生画出了飞鸟和太阳;有的学生画出了两个翩翩起舞的小朋友,等等。

这种做法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拓宽学生表现音乐的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绝不能局限于教师单纯的讲授,而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是让学生学会唱歌就可以了,而是在熟悉、听懂、会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多元文化交流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像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因此,我作为教
师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正确对待“良性争论”,多给学
生创造争论、讨论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在课堂环境上的创新音乐教育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响,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这就需要营造创新课堂环境。

新教材的第一课是《有趣的声音世界》。

如何能吸引学生呢?课前我思前想后,决定采用引导、启发、联想、实践的方式,给学生一个空间和自由表现的环境。

首先让学生模仿打雷、雨滴、打呼喀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声音,这样孩子们平时无意识所积累音响一下子涌现出来,情绪也随之调动起来。

他们模仿自行车铃声、敲门声、妈妈切菜的声音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有意创设的这个情境,给了学生一个广泛的想像空间,使他们加深了对有趣的声音世界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

再如《大雨和小雨》这一课,为了使学生从头至尾始终融入一种情境化的音乐学习之中,我运用图画、语言等要素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境。

先在黑板上画几条白云,然后徐成一片乌云,接着再点上几个雨点,最后画地上长出了许多嫩芽。

在画的过程中,伴着与学生自然亲切的对话,再伴着生动的语言;“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忽然,天变了脸,白云变成乌云,噢,打雷了,下雨了,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下下停停,停停下下,地下的种子迫不及待地钻出小脑袋,来看这美妙的春的世界,
你听,‘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淅沥沥’,不断地下着”。

创设
合作的环境,使孩子融入群体,淡化自我,这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使他们在群体中处理好个人、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小就树立群体意识,这正是培养一代新人应十分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中,我改变了旧式一节课一个队形的旧俗。

让学生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发展,有时围成圆圈,有时分组,有时呈马啼形,让学生在动中保持一种新鲜感,这个变化过程需要大家互相配合,是一个合作过程。

有时为歌曲选配打击乐器时,没有硬性指定,而是让学生分组,各组成员相互讨论,每组共同选择合适的乐器,并共同写出三节奏型,最后合奏。

通过合作,使孩子们把乐曲要求统一起来,取得了活跃、丰满的视
听效果,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实践证明,通过
合作,能使孩子们反应迅速,灵活多变;通过合作,使儿童了解合作中个体服从群体的关系,同时在合作中及他们体验着同一种情感共鸣。

三、在评价方式上的改革新裸程的评价是改变了原来课程所过分强调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因此,我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打破了传统的评价方式,首先用“金星”奖励来促进他们发展,使学生关注着自己的学业成绩,只要学生在课堂中有一个“闪光点”,就给他们鼓励。

其次是在小组合作、讨论、
研究、学习以及展示中,让学生自己评价,引导学生互评,使他们知道如何做才是好的,才是最好的,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学生的发展学习过程,而不是强调结果,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新课程改革教学总结
篇二:音乐教学论
1.音乐课程是(必修课),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2.课程基本理念: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课程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4.音乐课程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定性评述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三、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5.(音乐教学论)主要是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音乐教学论属于理论与应用相兼的学科。

6.我国当代音乐教育改革特色:一、在教育观念上,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二、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学习借鉴综合创新。

三、在教学内容上,倡导音乐与相关文化有机结合。

四、在教学形式上,创造多渠道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五、在教学手段上,
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六、在教学评价上,新型的综合评价机制初步形成。

7.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主要特征: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是指学生在进行音乐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

概括起来主要有:音乐感知、音乐情感、音乐思维和音乐兴趣等方面的内容。

8.根据中小学生音乐心理开展音乐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

二、教学方式注重参与性。

三、教学活动增强情趣性。

9.达尔克罗兹,瑞士,创建了“体态律动”教学法。

观念: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反应。

这种体验必须以音乐与身体运动结合的节奏运动为基础。

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

体验音乐、体验情感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宗旨。

10.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匈牙利,创立了具有匈牙利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观念: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是: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

学校音乐教育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音乐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1.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德国,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

观念:是关于一种元素性的音乐教育的观念。

1)富有节奏性的语言朗诵活动2)声势活动3)乐器演奏活动。

12.思考与启示:一、思考:1)如何改革创新我国的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