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摘要《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

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以内篇为核心,《逍遥游》、《大宗师》等作品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多用“寓言”、“重言”和“卮言”等表现形式写作,尤其擅构寓言。

古今人物、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大鹏小雀、白骨骷髅,皆能幻化,敷衍文章。

庄子之寓言,想象奇特怪诞、发想无端,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论述诡谲神秘、瑰丽绝妙,然而它所承载的思想却是朴素深刻,无人能先。

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几乎已完全具备了现代小说之特点,被黄震先生誉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

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通过寓言这种曲折含蓄却又古怪离奇引人入胜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他高深莫测的“道”,幸如他所预期的“十言而九见信”,两千年来,庄子的寓言及寓言所包含的道对中国的文学、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浪漫主义刻画手法措辞目录引言 01.新颖巧妙,意境宏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22.嬉笑怒骂,生动活泼,刻画手法精准多样 (4)3.言简意赅,生动传神,措辞凝炼不失飘逸 (7)结论 (9)参考资料 (11)引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

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

”[1]他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道亦无限,自生自灭,世无主宰。

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主张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随遇而安,逍遥自得。

《庄子》成书后,共五十二篇,后散佚,只剩得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一般定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发展则历经百余年,夹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了更为复杂多变的体系,可能掺杂有庄子门生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被誉为先秦最具有文采的哲学著作,兼有哲学著作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双重身份,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以寓言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哲学观念。

庄子在《寓言》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见寓言是《庄子》最大的特色。

《庄子》想像力丰富,夸张怪诞,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通过寓言故事,禅道说理,针砭讽刺,刻画人物,喻世警人。

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

刘熙载《艺概·文概》称其“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2]《庄子》寓言的结构严密巧妙,有时候看似各个寓言之间不相关联,实际上是以同一主题或者规则串联起来的,其精神思想是贯穿全篇,从始而终。

寓言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类典型人物事迹轮廓式的勾勒,代表性极强,加之内在精神的塑造,让人印象深刻。

庄子构思的宏大雄壮,结构的严密新颖,想象的奇特丰富,精神的逍遥自由,给人以超凡脱俗的美感与崇高美妙的享受。

《庄子》整部书中共有将近两百则寓言,《庄子》的寓言是他说理传道的主要工具,我们从中能领略到他的思想,同时《庄子》也给后世以莫大的指导和启示,这些寓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述。

《庄子》寓言是先秦诸子作品中最绚丽多彩,令人瞩目的。

其思巧妙脱俗,发想无端,令人咋舌,其驾驭语言的能力亦已登峰造极。

《庄子》寓言不但富有哲理,而且想象奇幻,形象生动活泼,流露着充沛的情感。

高似孙赞庄子道:“其说意空一尘,倜傥峻拔,无一毫蹈袭沿仍之陋,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演迤,如长江大河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率以荒怪诡诞狂肆虚渺,不近人情之说瞽乱而自呼。

”[3]《庄子》的寓言又是与众不同的。

先秦诸子中,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

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通常都是庄子本人虚构而成。

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

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文学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还在于它的“多义性”。

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即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

他在讲述故事时,并没有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凭借故事自然流露出来。

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丰富、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这种含蓄的手法,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

这种寓言的背后,隐藏的是无穷的意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完全真实的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

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需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慢慢地接近通彻地明察。

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

[4]1.新颖巧妙,意境宏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是战国中期宋国人,宋是殷商后裔,但仍旧自称商。

殷人是比较爱好艺术的民族,因为时代关系,殷人又最崇信鬼神,故其文化色彩充分显示出超现实的气氛。

庄子在那种超现实主义气氛的熏陶下,自然在文学艺术上也趋向于浪漫主义。

庄子语言中的浪漫风格,还直接受到南方楚国文化的影响,宋国的地理位置,更促成了其殷楚文化的融合,加以庄子主要来往于宋楚。

宋楚特殊文化关系更强化了庄子寓言文风的形成。

楚国是一个原始巫风弥漫的地域,巫风是楚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楚国也成了神话聚集的场所,这使得楚国文化自然倾向于浪漫主义。

庄子的寓言受到楚国的神话启发、影响而形成的。

因此浪漫主义色彩是庄子寓言最突出的特色。

[5]《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此篇是庄子所有思想的核心,也是庄子一生的追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全文按思想脉络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主旨在于“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接着,一直到“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唯有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才可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人不能为物所滞,无用之用,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印度著名学者、作家奥修认为,《逍遥游》其核心思想就是,万事万物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

[6]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的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相对于各个阶层的生命,只有完全了解了各自的自然属性,才能达到自己生命的自由,当然,只是相对的自由。

正如文中所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多寡、长短、轻重、大小,皆非耦也。

庄子由小及大,将生命的各个阶层如同体型或年寿一般类比而出,隐喻生命的自由,或许像那展翅翱翔九万里的鹏鸟一般,才算的通神得道。

如此复杂而高深的思想,庄子又是如何借助寓言而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呢?想象和夸张,庄子的夸张、想象与他人不同,它玄妙、神奇、诡异、博大、飘渺、诙谐、无极,可超越一切,天上地下再无约束。

《逍遥游》开篇便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竟而幻化为鹏,亦不知几千里也。

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擎天驾海,何等的壮阔浩瀚!这种惊人的想象力,至极的夸张让后世浪漫主义诗人李太白都忍不住赞叹:“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生命是不同的,至少生命的自然属性都不相同,然而道是同等的。

年小如朝菌,年大似大椿,其生命的脉络留于世间的痕迹本大不相同,但朝菌有朝菌的满足,大椿有大椿的失落,生命在各自的轨迹里都是单一而慌乱的,唯有道,得道便如同获得鲲鹏一般的生命形式,腾天蹈海,翻云覆雨,贯穿古今,再无羁绊,亦不能羁绊。

其入海为鲲,腾天变鹏,乘风来去,负海遨游,何等自在!想必世间最大的自由最大的幸福不能逾此!如此意境,天高海阔,谁的想象敢于争锋?老子被孔子誉为“龙”,说他的思想天上地下、四极八荒,不能追随不能阻挡,世间无人无物堪与比拟。

老子的“道”即为庄子的“道”,庄子的“道”即是逍遥,即是鲲鹏。

其思想之飘渺如羽如风、其想象之灵动如泉涌如月升。

可见庄子的想象已达极致,他的夸张已脱离了理性,到了非逻辑的极端,世间又有谁人能去模仿敢去效法?《庄子》寓言里还有蜗角上的两个国家,斧头劈掉鼻尖上的灰尘,栎树托梦,骷髅复生……哪一个不是超凡之极的想象和夸张?大至庞然,小至甚微,《逍遥游》里刻画出世间各个层面的生命和生命的思想,也包罗了生命的起止和来去。

世间众生,人人皆有想法,各自的想法必有偏执,偏执的想法自要落在那个相应的生命坐标上,人无贵贱,命无高低,只是思想,思想的枝杈在径自延伸……生命的大图,生命的新颖和独特,思想的脑络,一点点,一点点,就这样不经意的娓娓道来。

《庄子》寓言最是诡谲博大,然《逍遥游》是唯一包罗万象、纵横古今的。

[7]与《逍遥游》一般也具有这种浩大壮阔境界的是《庄子》中另一名篇《秋水》,典故“望洋兴叹”便由其中而来。

《秋水》中几乎所涉及到的都是寓言,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前面写的是北海海神和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七个小版块,其一至“不似尔向之自多水乎”,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来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其二至“又何以智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用确知事物和判定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影响。

其三到“约分之至也”,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鞭知的。

到“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始终”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第六个片断至“反要而语极”,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自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从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思想表达的逐步深入,由浅而深,步步推进,论证严密,把大道按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传达,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庄子的返归本真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