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关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一点感想
在刚入园时,班上的浩浩小朋友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送的,孩子在大人的过渡保护下,就像是一个“洋娃娃”一样,只是在一边看着,连打招呼也是家长代替,我们老师和他说话,他奶奶常常帮忙回答,并不知道给孩子机会,逐渐的孩子就形成了害怕、不敢说、也懒于说的局面,不仅自理能力很弱,而且上课的时候也没有积极性,别人唱歌的时候,他只是呆呆的听着,不知道跟着一起歌唱。
户外活动时,别的孩子都积极参与活动,玩的很开心,可是浩浩却在一旁瞅着,并不参与,我要求他也来玩游戏时,他扭扭捏捏的,说不会,这种不自信的表现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家长在打电话或者在来接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这样问我:“老师,孩子最近乖不乖?”有时我会这样回答他们:“嗯,现在的表现比以前好了,在不断的进步中,在其他方面都还好,就是胆子有点小了点儿,而且表现欲望也不怎么不强!”家长们又总会说:“给他们多锻炼的机会,上课的时候多请他们发言。
”可是这些小朋友往往上课喊了他,站起来却什么都回答不出,这应该怎么做呢?常常发现不少幼儿在日常生活、班级活动和同伴交往中,都表现出“胆小”。
这不仅影响了幼儿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对其身心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障碍。
为了消除这个障碍,帮助孩子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老师和家长都有必要重视起来。
而且,我还发现我们班里的一部分孩子常常会表现出种种不勇敢的行为,
比如犯了错误不敢承认,老师一批评就哭鼻子,并且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说话、勇敢的表现。
我们想有些孩子可能对某些事情有种天生的恐惧,但除此之外,
还会是因为以前的不愉快的经验、陌生事物等都使得小朋友们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另外,幼儿的“胆小”还与他们的自信心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常常
会因为对某一事物缺乏足够的自信而产生畏惧心理。
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应从改变家长和老师等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开始,慢慢
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来。
并且胆子也是练出来的,成人多鼓励、多促进,为孩
子创造更多的机会,每一个“胆小”的孩子都会变的勇敢起来,变的更加自信!
中班数学活动
《魔术箱》教学设计
教材特点: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
将神奇的魔术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魔术的氛围中,让孩子点数说出总数,并用圆点表示数量,到自己动手操作按数取出相应的物体。
调动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学生特点:三-四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自己操作,喜欢新奇的事物。
教师特点:教师教态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
1、会手口一致点数7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用圆点
表示物体的数量。
2、巩固对数字1-7 的认识。
3、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能看数字取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魔术箱,里面装有一个橙子,二个香蕉,三个
苹果,四个芒果,五个桔子,六个草莓,七个
梨,糖果若干。
2.数字卡片1-7
3.统计表一张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过程
1谈话: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幼儿自由发言)
2 教师播放课件。
提问:这位魔术师是谁?(幼儿自由回答)
3 教师出示魔术箱,取出水果,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取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①教师边念儿歌:小魔箱,变变变,边做手势,取出一个橙子
提问:这是什么水果?有几个橙子?用数字几表示?
(请幼儿取出数字卡)
②依次取出水果,请幼儿点数说出总数,并取出数字卡。
③出示统计表,教师示范贴上圆点和数字,请幼儿依次贴上表示水果的圆点和数字。
④从魔术箱中取出糖果,分发糖果。
⑤播放课件到出示数字1-7,请幼儿取出相应的糖果,教师指导并检查。
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儿童将来进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
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
从小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
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
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幼儿期是进行
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合作: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
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
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
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2.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合作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帮助,在进行合作教育前,幼儿碰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家长或老师。
为了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有意识地让幼儿互相帮助,比如你帮我擦擦汗,我帮你换衣服;你看我的书,我玩你的玩具等。
这些都属于合作的范畴。
记得我刚接中班时,孩子们合作意识较差,如户外活动后换衣服时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
这时,我会不断提醒幼儿之间要互相帮助,请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初步感受合作的快乐。
再如午睡后要叠被子,幼儿一个人很难完成。
这时,我也会通过引导、暗示,让幼儿通过合作来完成工作。
孩子们通过互相帮助完成了任务,发现这样做大家都很开心,从中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一次,孩子们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都很感兴趣,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
我抓住这一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小小的蚂蚁能把这块这么大的食物搬回家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
2、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
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5、及时对幼儿鼓励、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
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
”“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
”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将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