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一、单选题1、社会的老龄化划分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率达到7%并不断增加、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的现象。
2、人口的发展类型(金字塔)3种类型:No.1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 No.2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0); No.3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3、中国城市划分的标准国际上采用的指标一般为:(1)人口规模;(2)人口密度;(3)非农人口比重;(4)行政地位;(5)服务设施;(6)建筑物集聚程度等。
1955年我国第一个市镇设置标准公布;1963年的调整提高了建制镇设置标准,并撤消了一批市建制;1986年对设市标准又作了较大调整,除人口指标外,又增加了经济指标。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市镇设置标准是1993年重新调整和公布的。
设镇标准: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自理粮人口2000人以上,或占全乡人口20%以上;特殊地区可适当放宽(少数民族、人口稀少地区、矿区、物资集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
设市标准:非农业人口数量(县级市,县城镇中≥8~12万;地级市,市区人口中>25万);国内生产总值(县级市全县≥6~10亿,地级市市区GDP>25亿);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县级市≥60%~80% ,地级市>80%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县级市>20% ;地级市市区>35%);财政收入(县级市≥60~80元/人,≥4000~6000万元;地级市>2亿;基础设施水平(县级市,自来水普及率≥55% ~65%、道路铺装率≥50% ~65% 、排水系统较好);具有特殊行政、军事、外交、交通和经济意义的地区。
4、文化的类型博格总结了目前全球文化的4个主要类型:(1)达沃斯文化(Davos Culture)。
国际商务文化。
它可以被理解为全球企业精英所共同祟尚的高品位消费文化。
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星级酒店、名牌服装、流利的英语。
拥有西方的价值观、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
(2)国际院系文化。
以学术网络、非政府组织和跨国机构为主要渠道进行传播的。
同样是一种精英文化,通过教育体系、法律体系和大众传媒网络渗透到全球的每—个角落。
(3)麦当劳文化。
以美国的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形式。
美国的流行音乐、好来坞电影。
以麦当劳为代表的美国快餐已经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消费群体是广大的普通市民,(4)新教文化。
起源于美国的新教成为多元和现代文化的载体,新教文化(Evangclical Protestantism)正在向全球传播。
理性、世俗化、功利主义。
5、城市空间结构类型①伯吉斯(Burgess)的同心环模式同心圆模式提出了都市的一般生态模式。
Burgess(1925)结合芝加哥个案调查結果提出。
他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的结构。
这个结构是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有五个同心圆组成。
②霍伊特(Hoyt)的扇形模式扇型模式是霍伊特(Homer Hoyt)在1939年提出。
他认为,中央商务区位于市中心,批发和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契状延伸,居住区的租金由低向高,高房租区沿一条或几条交通干道从低房租区向郊区呈契状延伸。
(1)交通线的影响;(2)定向惯性作用;(3)功能区之间相互排斥性。
③哈里斯和厄尔曼(Harris&Ullman)的多核心模式中心区往往不是一个圆圈形;不但一个都市的商业核心是多个的,而且其功能也是多核心。
4种因素:①有些活动需要特殊的设施或资源;②同样的活动往往聚集在同一地方;③引起相互冲突的不同性质的活动不宜聚集在同一地方;④有些活动在金钱上无力与某些活动于同一地方争地盘,只能选择都市边际处进行活动。
由此出现了同一都市的商业多核心、工业多核心、住宅多核心等现象。
(1)单中心模式的打破。
(2)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3)地租理论(4)各功能用地富有弹性。
1-中心商业区2-批发业、轻工业区3-低级住宅区4-中等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卫星商业区8-近郊住宅区9-近郊工业区④美国现代城市结构模型6、区位段落(详见第三章PPT)(1)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重要性:社会化分工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持。
②构成: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③产业集聚—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之影响A、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与供货商的地理邻近(还包括语言和文化背景相同)。
--既有利降低成本,又为紧密合作提供最好条件。
比如,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共同设计和开发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资源条件:资源的数量、质量。
例如:原料产地+重要港口~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从海上获得委内瑞拉和利比亚等地的铁矿石;再如日本。
能源条件: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
随着长距离、低损耗的能源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对于能源利用形式的演进,能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逐渐减弱。
但其对于一个国家工业整体发展影响依然十分重要,常转化为政治问题(中东问题)。
市场条件:市场需求是工业布局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和评判的作用,在工业布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
面向大众消费的制造业布局在消费品市场——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其附近。
为工业配套服务的中间制造业则布局在相应种类的工业中心。
不同运输性能的产品对市场的空间依赖性不同(如鲜牛奶与衣服)。
劳动力条件:掌握熟练技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区劳动力技能优势的分化:瑞士人擅长精密仪器,日本的照相机等。
因此,新兴工业的创办和布局尽量靠近拥有该技能劳动力集中的地区;廉价劳动力的影响:全球制造业基地的转移(欧洲——北美(环大西洋地区)——环太平洋地区)。
交通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同时,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的替代,不断改变着其它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作用。
技术因素:技术进步使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发生变化,生产中的物耗及能耗不断降低,从而使空间布局更具弹性;出现新的工业布局指向,如临港型、临空型工业。
技术进步扩大了原料资源的地域范围,增加了综合利用的可能性,使各区域的产业布局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其它因素:集聚效应,环境条件,政策因素等。
7、人口地理学(不同省份性别差异)人口性别结构受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主导)的双重制约。
具体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受胎性别比120左右,因死胎、流产几率男性大,出生性别比降至105左右。
对男性的生育倾斜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平衡。
两性死亡率或保存几率的差异:由于生理与社会许多因子影响,男性死亡率一般均高于同年龄段的女性,且越往高龄,差别越大。
人口的年龄结构:由于低年龄组性别比高于高年龄组,因此人口年龄结构对总人口的性别结构影响很大。
人口迁移:迁移人口的性别结构会影响迁入迁出地区的性别结构。
女性的大量漏报与补报问题可能是影响性别比的重要人为因素,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
如果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连续性升高,那么,总体人口性别比也应该逐步上升———即使上升的幅度很小,如果总体人口性别比不是连续性上升,那么是否意味着“人口出生性别比连续升高”的说法不成立。
·二、名词解释1、(城市)虹吸效应: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优势地传统中心城市会不断吸附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各类资源伙伴生产要素。
2、收缩城市:人口流失规模超过一万人且大部分地区超过两年都在发生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
3、黑河-腾冲线: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
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该线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市(地级市),大致地划分出了中国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体现了中国人口东南和西北的分布区域之悬殊差异。
4、涓滴效应(极化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5、新经济地理学:1)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分析采用了几何建模的数学方法描述和解释空间模式,这一传统到90年代被一些经济学家运用,建立起关于空间经济活动的复杂模型,因此采用这一名词来区别;2)不再将经济看作孤立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过程。
相反,这些因素被视为经济动态运行的关键因素。
6、人本主义地理学: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发挥人类认知和人类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类创造性之积极、重要的角色;是一种“理解生活事件的的、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尝试,也是“一种人类自身究竟是什么和能做什么的广泛观点”。
7、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
它强调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8、或然论::是作为纯粹的环境决定论和彻底的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而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尽管自然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活动的唯一因素,但它确实最有可能作出一些对应,“与其说是或全部都有或就失去一切的选择或强制,不如说是诸多或然性的一种平衡”。
三、论述题1、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需要融入一些自己的理解)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②城市化地区分布不均衡——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水平最低,均明显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而北美、南美、欧洲、大洋洲均超过70%。
③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超级城市(Supercity)、巨型城市(Megacity)、城市集聚区(City Agglomeration)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④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出现——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
即人口由城市向市郊或外围地带迁移。
⑤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形成动力:(1)、集聚力(向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力(早、中期城市多为聚集力起主要作用);它主要取决于两种优势:一是交通优势;二是社会优势。
(2)、离散力(离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市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力(逆城市化即为离心力);离散力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经济优势退化;生活优势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