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习题

春秋战国习题

一、选择题1、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3、魏文候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的衰微B、诸侯称霸天下的愿望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 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5、(知能点2)战国时期,代表落后与先进的两个阶级分别是( )A、 奴隶主阶级与农民阶级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C、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D、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6、(知能点1、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7、(知能点1、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 )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知能点2)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B、商鞅C、李悝D、吴起9、2006年我国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10、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初税亩”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 废井田 开阡陌11、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者,想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应着手研究的第一部文献是A、《秦律》B、《汉律》C、《大明律》D、《法经》1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B、 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

这反映出( )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14、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 ) A.促使土地国有制转向私有制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减轻了农民负担D.确立了封建制度15、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16、《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 )A.齐国的管仲改革 B.鲁国的“初税亩” C.魏国的李悝变法 D.楚国的吴起变法17、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是春秋战国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8、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19、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20、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A、晋国B、魏国C、卫国D、秦国21、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王赢政22、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 )A、300亩B、200亩C、500亩D、100亩23、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内容不同B.方式不同C.发动者不同D.性质不同二、非选择题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请回答(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临怎样的社会转型?(2)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是通过改革变法的形式实现的,请指出各国变法的政治、经济条件和主观根本动力,并列举其中的重大事件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1.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2.下列对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表述错误的是()A.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B.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C.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D.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3.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4.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对此评价正确的是()①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5.商鞅变法中直接保障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是:A.推行重农抑制商政策 B.按功授爵C.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D.建立县制6.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7.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A.废除井田制,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8.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9.《战国策• 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 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10.上题材料中“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从另一角度可以说明()A.商鞅变法得到秦国各阶层的拥护 B.“商君之法”在秦国已深入民心C.商鞅变法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最多 D.商鞅的地位超过了秦王11、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确立土地私有制度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12、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

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开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以上均摘自《史记·列卷第八·商君鞅》回答:⑴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何以推行?⑵据材料二和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⑶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商鞅变法?最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当堂检测】1.《史记•商君列传》中这样描写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情况:“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秦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行土地的私有化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总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2.商鞅变法采取“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这一措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①使统治集团的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③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旧势力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3.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这一观点最主要的依据是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4.对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②一些措施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③使郡县制度在中国各地普遍推行④一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5.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③6.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7.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8.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A.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 C.贵族世袭特权 D.分封制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相关主题